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凯发k8游戏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级别分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十八蝴蝶是永康的民间舞蹈,源自永康方岩庙会的信俗活动,它由18位少女扮演蝴蝶和4位少女扮演“花神”共同表演,通过艳丽的道具、优美的舞姿和悠扬的音乐,生动展现出春天百花齐放、彩蝶飞舞的和谐景象,反映了人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宁海平调起源于明未清初,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平调中的耍牙绝艺,是清末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技,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小金钱》(后改编为“金莲斩蛟”)是宁海平调的代表作,百余年来结合着耍牙...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浦江乱弹发源于金华浦江县,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也是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浦江乱弹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而来的。     浦江乱弹曲调既华丽流畅,又激昂高亢,感情...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百叶龙” 源自林城镇天平乡“荷花化龙”民间传说,由清代道光年间庙会中的“化龙灯”演变而来。百叶龙构思奇巧,扎制精湛。先以荷花朵朵,祥云片片,蝶戏莲间,妙舞柔姿。至“荷花变龙”,神龙突现,荷化龙身,蝶化龙尾,令人赏心悦目。1955年,“百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青田鱼灯舞相传始于唐代,据清康熙《青田县志》记载,刘基以鱼灯舞形式操习兵阵,逐步形成鱼灯舞。灯具是根据瓯江淡水鱼的形象制作,舞蹈是依据鱼类生活习性而编排,伴奏音乐是以民族乐器为主,服饰以古代武士形象打扮。艺术特点是“背得活、舞得泛、跳得高、...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临海词调,也称“才子调”、“仙鹤调”,是临海民间的传统地方曲艺。源于南宋的“海盐腔”,明代中叶盛行于嘉兴、温州和台州一带,最终于明末演变为词调,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演唱方式为坐唱形式,语言道白采用台州府官话,声腔讲究“字清、腔圆、音...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奉化布龙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是全国很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奉化布龙由敬神、请神、娱神逐步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钹子书旧称“说因果”,流传在平湖农村和嘉兴、嘉善以及上海市郊区的川沙、松江、金山等地。钹子书有东乡调和西乡调之分。平湖钹子书属西乡调,采用地方方言演唱。钹子书的艺人大多来自农村,听众一般都是农民。表演风格上,有以说为主以唱为辅,也有开篇唱段...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平湖调,本名“越郡南词”,盛行于清代初期,以吴语系太湖片临绍小片绍兴方言说唱。绍兴平湖调以坐唱为主,唱词多为七言句式,文辞高雅、曲调细腻、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其回书、节诗及音乐唱腔,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在绍兴的传存,在江南说唱艺术上有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民间曲艺,流传于金华所辖金东、婺城、东阳、永康、义乌、浦江、兰溪、武义、磐安以及衢州所辖各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与杭州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金华道情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温州鼓词是浙江第二大曲种,源于明末清初,属于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温州鼓词咬字吐音以瑞安城关方言为标准音,又称瑞安鼓词。温州鼓词可分为大词和平词。大词,又称经词,在庙宇中演唱,形式颇似祭祀仪式。平词,指演唱历史传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的鼓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以绍兴方言说唱,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之一。因演唱中间有"哩哩莲花落"之类的帮唱过门,故名。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表演形式早期为“哩工尺”,即由一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俗称“卖梨膏糖”,也称“小锣书”。主要流行于杭嘉湖、金华、宁波等地区。起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1905年,杜宝林把这种说唱朝报的形式运用到卖梨膏糖上,把原先的说唱新闻和生活趣事发展成了有简单故事情节、有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节目,并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四明南词俗称“宁波文书”,属弹词类。由于词章华丽和曲调优雅,四明南词为士大夫们所欣赏,一般不进入书场、茶坊,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四明南词实证可考的时间约300余年。南词常用曲调有词调、赋调、紧赋、平湖、紧平湖,俗称“五柱头”。调和调...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宁波走书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宁波走书约诞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最早从上虞流入。后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当时伴奏只用一副竹板和一只毛竹根头敲打节拍,曲调也十分简单。后有位许生...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扫蚕花地”是每年正月至清明期间,民间艺人上门至蚕农家以边唱边舞形式,模仿养蚕劳动生产,清除灾难晦气,祈求吉利和蚕桑丰收的蚕桑习俗。“扫蚕花地”是清末民初以来,杭嘉湖蚕区广泛流行的“蚕花”习俗之一,以德清艺人较为集中为主要代表区域。表演即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杭剧,又名武林班,为杭州市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杭州宣卷,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宁波及江苏省宜兴、常州、无锡、镇江等地。杭剧的唱、念均以杭州官话为基础,使用中州韵念出,唱腔以【经调】、【大陆板】、【平板】为基本唱腔,曲调悠扬质朴,唱腔粗犷高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磐安炼火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流传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双峰、盘峰 ,仁川、深泽乡一带和附近的一些地区。传统社会里,地方上遇到灾祸、瘟疫,或是村民生病,往往要请人主持法事仪式,又称“踩火”。参加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活动有一定...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南孔祭典,始于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孔端友随宋高宗扈跸南渡,赐家衢州后开始,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现今的南孔祭典,在传承中创新,注重祭典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亲民性,提出“当代人祭祀孔夫子”的理念,在祭祀典礼上,参祭人穿当代正装,行鞠躬礼,献礼以五谷取...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畲族祭祀仪式是畲族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鲜明,在畲族广大地区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其中所蕴含的民俗礼仪、舞蹈动作、演唱音调等都不同程度地印证了景宁畲族先民开创时期进行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和生态环境。其具代表性的仪式有传师学师和做功德。传师...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海盐骚子,是源于古代巫文化的一种规模较大的家庭祭祀民俗活动。祭祀仪式俗称待佛,主持仪式者人称骚子,故名“海盐骚子”。主要流行于海盐和周边县市及上海金山、江苏吴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至次年三月间,当地居民凡逢婚娶、生日、满月、过继(寄)、过年及...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在宋代以编织元宵节的龙灯、花灯、走马灯而著名;明清时期迅速发展,被选为贡品;到了清末民初,东阳竹编进入全盛时期。东阳竹编取材讲究,手工剖竹篾细如发丝,柔如蚕丝;其以立体编织为主,结合平面编织技艺,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嵊州竹编工艺分布在全市的产竹区,其中上规模的有市区、长乐、崇仁、黄泽、通源、石璜、甘霖等地区。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勤劳聪慧的中国劳动人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 汉晋时期,竹编工艺日趋精细 明清两代,竹编工艺水平进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麦秆剪贴于明代末叶已在浦江县流行,到清代已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品种,一般作为婚嫁、生日、祝寿、开业、新居等礼品用。 麦秆剪贴选材讲究,一般选用特种传统大麦秆的第一、第二节,经浸、熏、蒸、漂、破、刮、染等二十余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的麦秆片,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瓯塑由堆漆工艺演变而成。清末民初为谢新宝始创,后经谢香如改进,成为成熟的工艺。始称“油坭塑”,1959年定名为瓯塑。 主要工艺特点是以白陶土合熟桐油并调入矿物质颜料为材质,综合运用了浮雕工艺的“纳光纳阴”法和堆塑工艺的砑蹄法、骨挑法、刀具法...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瓯绣即温州刺绣,因温州古称“东瓯”而得名。由唐代“锦衣绣”发展而来。北宋时已有规模生产,清宣统二年,经林森改进工艺,从绣制官衣、锦服、戏装、佛蟒等日用品演变为欣赏型工艺美术品。工艺和作品具有构图精炼、针法严谨而灵活多变,绣理分明、针脚齐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翻簧竹雕是黄岩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亦称“贴簧”、“反簧”。明清时期,竹雕制品在黄岩民间广为流传,有竹笔筒、竹对联、竹骨扇、竹文具、竹臂搁等大量使用。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手工业管理局把木雕、青田石雕、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萧山花边于20世纪初传入萧山的坎山镇。因坎山一带妇女擅长种棉织布,养蚕缫丝,以聪敏巧手著称,上海商人徐方卿便在坎山开设了萧山第一家花边厂——乔治花边厂,之后萧山花边厂发展迅猛蓬勃兴起,“萧山花边”因此得名。萧山花边以设计精巧、构图精致、绣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苍南夹缬是一种以雕刻着精美对称图案的木质夹板为工具,以民间土纺棉布为主要布料,以蓝草炼取靛青为染料的民间防染工艺,堪称中国传统印染工艺的活化石。工艺涵盖夹缬印染、发靛和花版雕刻等传统工艺技术,印染制品蓝底白花,图案取材花鸟虫鱼等,蕴含着当地...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利用物理防染印花法在自然白色坯布上隔染而成的民间染整技艺。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拷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是江南水乡一带的传统服饰织品,在桐乡还被广泛用于被面、蚊帐、包袱等日常生活中。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桐乡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柳市、北白象等乡镇。乐清细纹刻纸反映出浙南沿海和瓯江流域的民俗,是古代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乐清细纹刻纸以刻代剪,选材以传统题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浦江剪纸产生于元明时期,到清代,受独具特色的浦江乱弹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逐步发展为风格独特的戏曲人物剪纸。浦江戏剧剪纸是一种独特的窗花剪纸类型,一般使用特制的镂花剪,基本技法有多层折叠剪法、阴阳剪法、顺剪法、暗口剪法、花纹剪法、线...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硖石灯彩,源于钱塘江北岸浙江省海宁市境内的硖石镇,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早在唐僖宗乾符年间,硖石灯彩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 硖石灯彩“以八字技法、针剌花纹出名。”它以宣纸、竹蔑、铅丝为主要材料,运用画、拗、刻、扎、针刺、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王星记扇创始于清光绪元年(1875)杭州扇子巷,已有140多年历史,素以选料考究、技艺精湛、造型典雅、品位高档被誉为“扇中之王”。其继承千年中国扇艺精髓,保留古老而又传统杭扇生产技术,以纯天然材料、纯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精细,装饰结合泥金、...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星记扇庄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而久...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杭州织锦技艺以杭产桑蚕丝为料, 在特制的提花织锦机上以手工织造的技艺。杭州织锦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缪在杭州设立了官营丝绸作坊“织室”。明清“杭州织造局”是三大官办织造机构之一,产品专供宫廷使用、在中国织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杭州西湖绸伞始创于1932年,由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研制成功,传承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建国后为发展绸伞生产、提高绸伞质量,建立了杭州风景绸伞厂,之后杭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设立了绸伞研究室。西湖绸伞因其利用杭州本地独有的淡竹资源、杭州丝绸及杭州西...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用材讲究,工艺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龙泉宝剑更以其锋刃锐利、寒光逼人、刚柔并寓、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著称。欧冶子所开创的龙泉宝剑传统技艺,其丰厚的文化功能及其社会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杰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宁波朱金木雕距今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及其弟子在日本建造的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宁波骨木镶嵌是民间工艺与家俱、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嵌涵盖门类较多,实用性很强,包括传统家俱、生活用品、门窗建筑装饰等,采用牛骨片、木片等为原料用钢丝锯锯成各种纹饰,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黄鱼胶粘结嵌入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在制作方法...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青田石雕是一门融合制作性、技能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传统美术,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包括原材料选择、传统雕刻工具使用、表现手法和工艺流程运用、创作题材构思、雕刻技艺传承等。雕刻时交替使用圆雕、镂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通过相石、开坯、雕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龙泉窑起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产品质量最精,文化底蕴最深,窑业规模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青瓷“温文尔雅,比德尚玉”,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哥弟窑传说千古流传,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包括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浙江是我国古代瓷业的主要发源地和产区之一。特别是越窑,制瓷历史最早,首先突破原始瓷器烧造,走向成熟瓷器生产。它为瓷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越窑的主产地是古越人居住之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以生产青瓷而闻名,是中国极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乐清黄杨木雕是著名的浙江三雕之一,被誉为华东一枝花。其制作在元、明时期已初露端倪,清初开始影响逐渐深远,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乐清黄杨木雕属于小型圆雕艺术,它以珍贵的黄杨木为材质,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形态稳重,色泽鲜润光亮,雕刻以后...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东阳木雕源于唐代,因产地东阳而得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兼有镂空雕、圆雕,透空双面雕等类型;使用具有木工工具和雕刻工具两大类;工艺流程主要有图稿设计、打胚、修光、油漆等。东阳木雕主要有建筑...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舟山锣鼓是舟山先民在漫长的海岛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浓郁海岛特色的锣鼓吹打乐,以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为表演形式,乐队中吹、拉、弹、打多项乐器配制齐全,两大主奏乐器排锣、排鼓,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旋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嵊州吹打源于庙会文化,与佛教音乐密切相关,以锣、鼓、二胡、京胡、三弦、钹、唢呐、长号等乐器来演奏民间乐曲。嵊州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传统曲目有《大辕门》《妒花》《绣球》《十番》《五场头》《辕门》《绣球》《妒花》《十番》《...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根据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及明代文人余怀的《板桥杂记》、张岱的《陶庵梦忆》等著作所载,可以推断奉化吹打盛行于明代中叶。奉化市农、林、牧、渔、手工业发展较为全面,为“奉化吹打”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和经济基础。最大的特点是创造性地使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嘉善田歌主要流布在与江苏吴江区和上海青浦区围汾湖相邻的陶庄、大舜、丁栅一带。田歌的歌词以七言为主的多言句式及修辞上的“谐音双关”“比喻”、“排比”等特征,在嘉善田歌的歌词中体现得很充分。嘉善田歌有《滴落声》、《急急歌》、《落秧歌》、《大头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舟山渔民号子是浙江省舟山群岛渔船工号子的总称,在渔船工劳作中为统一行动,调节情绪而产生并世代口授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起于唐宋,兴于清,建国后六、七十年仍呈鼎盛之势,其产生和发展与传统渔业息息相关,有起锚号子、拔篷号子、摇橹号子、起网号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浦江迎会又称抬阁,起始于南宋,鼎盛于明清,由会桌、抬扛、会栅、抬会人、站会人的小演员五部分组成,有“人会”、“纸会”之分。“人会”在特制的会桌上按需要设置铁架,由小演员在铁架上扮演各种人物,或悬空而立,或凌空飞屋,由4—10名青壮年抬着行走...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跳蚤会本称跳灶舞,是舟山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大约二百多年前,大陆移民渐多,百姓为防火保平安,每年过年祭灶时,在灶前二人对跳,故称跳灶舞。后来祭灶时不用了,而在迎神赛会和各种庙会时,必有此舞相随,一路巡游,一路狂舞,很受群众欢迎。其基本舞...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江南丝竹又名“丝竹”、“清音”,是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优秀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杭州是江南丝竹流传发展的重要地区。江南丝竹的乐队通常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主构成。丝弦类乐器有二胡、中胡、三弦、京胡、板胡、扬琴、琵琶等 竹管乐器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海盐滚灯,是长期盛行于沿海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在元宵节灯会上表演,自南宋至今,八百余年间传承不绝。传统滚灯有“文灯”与“武灯”之分。文灯一般只推动游行而少表演 武灯则融武术、杂耍、舞蹈于一体,边游行边表演“张飞跨马”、“苏秦背剑”、“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淳安竹马,又称跳竹马,是淳安城乡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歌舞形式。其来历相传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竹马表演时,表演者将马首系于身前,马臀系于身后。一个竹马班通常有红、绿、黄、白、黑五马组成(遂有六马,增一花马)。由五人饰成戏曲人物模样,左手抓马颈,...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浦江板凳龙又称长方灯,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清进入鼎盛期,主要流传于浦江乡村。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度从几十节到上百节板凳不等,龙形变化丰富,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游动时又融体育、杂技、舞蹈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海宁皮影戏是江南皮影戏的典型代表,南宋时期自北方流入后,一直演绎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宁皮影戏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又与海宁当地的民间小调、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宁皮...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台州乱弹原称黄岩乱弹,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浙江东南部,以台州为中心,旁涉温州、宁波、绍兴及金华、丽水等部分地区。它以“文戏武做,武戏文唱”为特色,曾有300多个剧目,被专家誉为“中国剧坛上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三角戏是活跃于淳安乡村的民间小戏,因剧中大多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故俗称为“三角戏”。因淳安旧属睦州,故又称“睦剧”。演出一般使用淳安方言,剧目多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通俗易懂,多以喜剧见长。睦剧角色不分行当,没有袍带戏和程式化动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松阳高腔,源于宋元南戏,是我省稀有剧种之一,历史悠久,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号称“松阳调”,现存于松阳玉岩一带。于元末明初成演,清乾隆、道光年间颇为兴盛。2006年,松阳高腔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松阳高腔原有唱腔曲牌108...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安高腔因衢州古名西安而名,它是以流传于衢州一带的古南戏为基础,吸收江西戈阳腔和本省海盐腔的部分精华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西安高腔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流传于浙江衢州、金华、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 西安高腔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安高腔,因历史上曾在古婺州西安县广为流传而得名。西安高腔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槐荫树》、《合珠记》、《芦花絮》等一批传统剧目。它原来仅以锣鼓伴奏,清道光后与昆腔、乱弹合班演出,受昆山腔和乱弹腔的影响,在保留原音乐特征的前提下加入管弦...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越窑青瓷始烧于东汉,原始瓷到成熟青瓷的演变就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上林湖越窑青瓷也被称之为“母亲瓷”。越窑延续烧制千年,于北宋末、南宋初衰落,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广泛,内涵相当丰富的窑系。越窑是中国瓷窑中久富盛名之瓷窑,其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兰溪摊簧属于南词摊簧,是浙江的古老曲艺形式,演唱风格以脚本文辞典雅、唱腔细腻婉转见长。兰溪摊簧旧时的以坐唱形式表演,表演者六到九人不等,围坐在桌子周围,手执各种乐器,后进过改革发展,逐渐出现单人演唱、双人演唱、演唱加伴舞、唱腔加快板等演唱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新昌调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声腔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最早记载于明末张岱所著《陶庵梦忆》。调腔剧目丰富,它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畲族无文字,畲民以歌代言,以歌叙事,借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唱山歌是畲族最突出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云和畲族民歌题材涵盖历史人文、时政世态、生产生活、婚恋情思、祭祀敬神、伦理道德等领域,是畲民获取知识,寄托情感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畲族语言、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茶灯戏盛于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从江西婺源传入,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据浙江省艺术研究院专家考证,茶灯戏是宋代延传下来的一种茶文化表演形式,是当时茶农为庆祝茶叶丰收和企盼来年茶叶好收成而组织的欢庆之举。是从民间歌舞向民间小戏发展...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民间坐唱班是浙西农村广泛流传的一种主要民间艺术形式,是浙西农村十分活跃的一支民间艺术队伍。坐唱班主要为农户红白喜事服务,根据农民的事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乐器进行独奏或合奏,体现人们在不同环境的不同心情,营造不同场面的环境气氛。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永嘉昆剧又称温州昆剧,是流行在以浙江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属于昆剧流派之一。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9)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逐渐形成这个地方剧种。 永昆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异调和独有曲...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旧时这里的戏曲班社大多演出庙会平安戏,以祈求亲人外出平安,求祷香菇生产顺利,故称“菇民戏”。在庆元,亦叫“二都戏”。菇民供奉菇神吴三公,历年冬去夏归都有一番“立愿还愿”的演戏活动。菇民戏形成于明代...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唱灯”是庆元独有的一个民间小戏,它形式别样,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传统色彩。唱灯由两名演员扮演,即小生和小旦。服饰没有严格规定,可视所在班社具体情况而定。道具分别为两人各持一折扇,小旦腰中系红绸带并另一手拿手巾,也有拿元宝灯或...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黄大仙传说”产生于东晋时期,最早文字记载于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的《神仙传》。其传说,源起于历史人物黄初平。黄初平,晋成帝威和三年(公元328年)出生于兰溪市黄湓村。15岁那年,黄初平上山牧羊,遇到幻化成道士的田神农时雨师赤松子,赤松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清代梁章钜《浪迹续谈》载:“以此陪嫁……其坛率以彩绘,名曰花雕。”绍兴花雕制作工艺是绍兴特有的传统美术,包括沥粉漆艺、油泥堆塑、彩绘装饰三类,一般用于家具、生活用品之上,尤以坛、罐等器皿的装饰最为出色,形成了绍兴特有的花雕艺术风格。在油泥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嵊州根雕以根为身,以意为魂,以美为本,在传统根艺的基础上,凭借艺人自身的雕刻技艺和艺术功底,形成了“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艺术个性,极大地丰富了根艺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拓展了根艺创作的空间,开创了中国根艺的新境界。在进入新世纪后,在繁花似...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开化根雕善于以小作品反映大主题。选材奇绝、创作精巧、题材广泛、立意巧妙、古朴浑厚、工艺精湛、渗透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具有回归自然的天趣美。尤其人物根艺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汲取各地各派的雕刻技艺,在自然的天成中,以较写实的手法描述人生百态,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矾塑,为造型艺术,将工艺美术与明矾炼制技术有机地结合于一体,是苍南一项世界独一无二的民间工艺。二十世纪20年代初,由矾窑结晶工刘肇宝发明。用数条铜丝及有色纱线扎出花木虫鱼、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山水风光等造型,再将模型放入生产明矾的结晶池,自...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乐清龙档是乐清西乡传统的民间灯彩游艺活动,据传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十上灯至十七夜落灯。乐清龙档全长20-40米,制作一条完整的龙档需900多个工作日。乐清龙档整条龙身由档头、档尾、档背及挡板组成,其中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象山人栖居竹乡,食竹之笋,用竹之器,并发展出供赏玩的竹雕工艺。它与木雕、石雕一样,历史悠久。其中因竹根雕材质特异,不易保存,古代的竹雕作品存世较少,目前发现的有清·嘉庆年间的《秋叶贡盘》,无论立意造型及其技法,都体现出较高艺术价值。象山竹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洞头贝雕以各种贝壳为原料,在贝串的基础上,把多个贝壳打磨、镶嵌、组合,制作成日用品、雕塑工艺摆件或山水花鸟、人物博古等贝雕画屏。这些贝雕工艺品造型别致、色泽自然、海洋韵味浓郁、呈显出贝壳的天然虹彩,是一种独具海洋特色的工艺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平阳太平钿剪纸与民俗紧密相连,旧时凡逢年过节等喜庆活动,常用相应的太平钿剪纸装扮屋内的门窗和墙壁,并摆放在各式瓜果点心上,点缀喜庆和图吉祥。平阳太平钿剪纸历史悠久:用小纸片捻成针状,作为“钉书针”来装订红纸,该装订方法沿袭至今为“剪纸艺术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温州米塑,是以糯米,粳米等为原料,磨成粉蒸熟,成粉团状后,和以各种色素,并以揉、捏、掐、刻、扮等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花卉、水果、水族、虫鸟等形象,它的工艺细腻精致,造型逼真生动。它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无论是喜庆年节或迎神赛会、正月滚龙、盖房上...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绸塑以绸制服饰,装扮泥塑或木雕、石膏塑的人物,是集雕塑、纸扎、脸谱、剪纸、彩绘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美术。据对温州出土的北宋彩塑剖析,绸塑有受彩塑影响的痕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竹丝镶嵌是温州传统工艺美术品,其制作工艺是采用新鲜毛竹劈拉成丝,锯切长短篾,用特殊手法拼搭成“方胜”纹样作底板,然后将白桃木锯成花鸟、人物等图形镶嵌在竹丝平面,再施以浮雕技艺而形成的美术作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石浦的妈祖信仰几近全民族信仰,包括妈祖信仰和她的组成部分——如意娘娘信仰。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渔山渔村、台湾省台东县富岗新村共同信奉着鲜为人知的海上平安孝神——如意娘娘。民间信奉如意娘娘据传在浙东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意娘娘的产生、发展与传...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姚剧是滩簧类地方剧种,用余姚方言演唱。其前身为“余姚滩簧”,又曾被称为“鹦哥戏”。起源于十八世纪上叶,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 始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乌镇古民居历史久远,现存古民居距今至少巳有150多年。乌镇古民居属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艺术,其中以水阁最为常见。 水阁是乌镇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其构造比较特别,在傍河的房屋背后,以木柱或石柱立在河上,架上横梁,再在上面搁上木板,就成为伸展在河...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俞源古建筑群深藏玄机的布局,恢弘精致的古寨,是俞氏家族精神的物化,是俞氏历代祖先智慧好辛勤劳动的结晶。俞源古建筑以建筑时代跨度大,建筑物类型齐全,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被誉为“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的辞典”。 俞源村古建筑群始建于南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廿八都古镇因四周关隘拱卫,少受战乱干扰,至今仍保存有两段较完整的约1公里长的古商业街道和36座民居古建。其中公共建筑物有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真武庙、忠义祠、观音阁、老衙门、新兴社等11幢。此外,二十多幢古民居基本保持明、清两代建筑...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河阳古民居始建于公元933年,占地0.4平方公里,共计1500余间。大多是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细,外墙古画、古诗保存完整,为徽派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有庄园式古建筑“十八间”,有独立的水井,建筑分前厅、后堂、伙房、猪舍、茅...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黄家大院位于松阳县望松街道乌丼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完善于民国九年。由当时松阳首富黄中和祖孙三代历时六十余年苦心经营,精心规划构筑而成。百寿厅、武技楼、竹菊轩、梅兰轩等是黄家大院的精华部分,用材考究,做工精细,颇具地方传统特色。建筑木雕精美...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郑义门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郑义门营造技艺主要包括整体布局、平面设计、空间营造、房屋结构、木雕壁画等几个方面。郑义门有郑氏宗祠、十桥九闸、九世同居碑亭、木牌坊、老佛社、天将台、尚书第、御史第、圣谕楼等30余处古迹,蕴含了形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古戏台的产生、发展与绍兴戏曲的孕育、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明朝以来,戏曲转入发展和繁荣时期,绍兴古戏台也相继出现,成为绍兴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堆塑等工艺为一体,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学、建筑、绘画、哲学等方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霞山古建筑群,坐落在钱江源头的马金镇霞山村。因历史上受古徽州文化影响较深,村中民居属典型的徽派建筑,结构多为一颗印式。外观整体具有美感。黑瓦白墙,马头翘角,错落有致。门罩、门楼都有精美的砖雕;大门用青石砌成,俗称石门坊,门坊下角有石雕,形象...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塘古民居建筑的艺术风格,在江南小镇的民居建筑中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纵轴线长。临河人家的房屋在横度上很窄,而纵向较深,故有三进、五进、乃至七进之深,成为呈狭长形的宅居。二是从建筑单体的高低来看,其特点是“先抑后扬”。沿街的门面是非常低调的,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大济古村落以明清建筑为主,基本上为大济历史上名人的官宅,大部分厅堂还有皇帝或名人的题匾。明代民居的共同特点有:从大门进去不设倒座,多以三合院为整体布局 普遍选择坚硬木材制作形状不同的木柱础,造型古朴,采光良好。清代民居建筑布局合理,墙高院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皤滩盐埠商号和民居建筑艺术是指仙居县皤滩古街上风格独特的盐埠及其建筑技艺。商贾往来所带来的频繁文化交流,使皤滩产生了风格独特的盐埠建筑群和古街文化。至今仍保存着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和二百六十多家商号建筑。其种类之多、布局之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东阳卢宅占地面积2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900平方米。以肃雍堂轴线为主体建筑,前后九进。建筑形式丰富,府第厅堂院落重重,规模宏大,用材粗壮,雕饰华丽,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艺术于一体,尤以木雕艺术最为精湛。梁枋、斗拱、雀替、门窗...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乌毡帽是水乡绍兴传统的特色生活用品之一,亦是绍兴的一个标记,在绍兴农村,除仕、商、学、女人外,几乎人人都戴乌毡帽。其外观简朴,形似黑锅,戴时摺起一半帽沿成倒畚斗形,民间戏称“畚斗帽”。 明·张岱《夜航船》载有:“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可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路桥灰雕是流传于台州路桥,以经过特别处理的石灰为主料,用批刀直接雕刻于墙上或屋顶,干结后形成山水、人物各种图案的一种传统工艺。它起源于宋朝,兴于明、清,乾隆年间尤为兴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临海古长城亦称台州府城墙,始筑于东晋元兴元年。唐代又进行扩建。大中祥符间,重筑台州城。1045年发特大洪灾,城墙大多毁坏,朝廷遣太常博士彭思永赴台督修,在全国首创以砖石护面筑城的历史记录。因临海古长城是依山傍水而建,城门上建有城墙,形成了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高枧鼓亭台阁据郑氏族谱记载:始祖郑虔于唐朝从河南荥阳迁居台州,至明朝万历年间,高枧郑氏维明德公后有五子(现称五个房),子孙繁衍生息,祖上为显耀其家族殷实兴盛,叫五房儿子各自制一杠鼓亭台阁于每年元宵节庙会举行出迎活动。传统鼓亭台阁加上五兽、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海游六兽起始于后唐,盛于清末明初,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每逢元宵佳节太尉庙五位靖德候王出巡,都有六兽陪同出游。...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黄帝祭典(缙云轩辕祭典),分春(清明)秋(重阳)二祭,形式分黄帝祠宇大殿祭拜、各地宗祠祭拜或自家“道坛”(民居四合院的天井)祭拜等多种。规模较大的祭祀是在黄帝祠宇举行,祭拜人员分主祭、陪祭、参祭等。祭祀礼仪设击鼓、撞钟、恭读祭文、献三牲五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畲族在本民族内部以盘、蓝、雷、钟四姓为众。一夫一妻,居室不乱,方式有女嫁男家、男嫁女家、做两头家以及子媳缘亲等。畲族传统婚俗,女嫁男方一般要经过相亲、定亲、送糯米、选亲家、选行郎、送彩礼、拦路、借镬、杀鸡、劝酒、对歌等程序。婚俗彩礼包括相亲...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道惠夫人会是玉岩道惠、程路、程岭根等七个村以庙会的形式共同纪念陈十四夫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陈十四夫人,名叫陈贞姑,福建福州古田县人,生于唐朝年间的农历正月十四。因陈十四为民除妖,护佑黎民,死后被尊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道惠夫人会为农历正月十四...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为纪念香菇鼻祖吴三公,庆元、龙泉、景宁的菇民们建立了菇神庙并在每年农历七月十六至十九日举行庙会祭祀。在庆元,最早出现的菇神庙是宋咸淳元年建在西洋村的灵显庙(即现在的西洋殿)。庙会期间,三县菇农回乡过节还愿,云集西洋殿,请菇民戏班登台演戏,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磐安赶茶场又称为“茶场庙庙会”,流传于磐安县玉山一带,其起源于宋代,是伴随纪念晋代“茶神”许逊而兴起的活动。经历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重要聚会——春社和秋社。春社时节,茶农盛装打扮,来到茶场拜“茶神”,举行演社戏、挂灯笼、迎龙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九华乡妙源村梧桐祖殿,是国内唯一供奉梧桐祖神的神庙。当地村民奉梧桐祖为“春神”,农历立春日为祭祀日,故为祭春。 祭春内容为祭拜春神、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扎春牛、扮芒神、贴春牛图;供祭品、焚香迎奉、演戏酬神;踏春、采春、尝春、带春等,形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杨炯出巡祭祀仪式源于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当地百姓为了祭拜杨炯,祈求丰衣足食,四季平安,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都要举行“杨炯出巡”祭祀仪式。这一祭祀仪式由民间自发兴起,年年进行,代代延续。随着年代久远,祭器不断增加,仪...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畲族是我省的主要少数民族,武义畲族最早从1639年开始迁入,目前分布于武义县18个乡镇街道,主要聚居在柳城畲族镇,以及桃溪、坦洪、俞源、新宅、大田等乡镇。勤劳朴实的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畲族文化。每年农历三月三,周边村塞的畲...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畲族三月三又被称“乌饭节“或“对歌节”,以畲族人民纪念祖先为主题,活动形式主要是吃乌饭、唱山歌,对山歌,以歌代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村落或畲族群众都自发组织畲族对歌会,初始在祠堂、宫庙、山林、岗头或老屋、谷场演唱,邻村畲民集聚和唱,热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迎大蜡烛”活动,每年由“16个头”主持操办。16个头,即村中16岁以上的人,从年长者开始,往下轮流,每年16个人,具体负责全年的庙会、拜祭活动。这其中包括迎大蜡烛,求“八福”等活动。这“八福”按时间排列,即常春福、播秧福、种田福、了田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金华斗牛”是流传在金华一带的竞技型传统民俗。我国历史上的斗牛分南北两系。北方斗牛盛于秦汉,主要在宫廷中举行。南方斗牛又有金华斗牛与贵州苗族斗牛两大系统。金华斗牛历史悠久,唐代以来画家多有描绘,唐代婺州斗牛为水牛相斗。明清至今,则改为黄牛相...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方岩庙会是永康各地民众赴方岩朝拜“胡公大帝”而形成的民间娱神活动,因此也称为“方岩胡公庙会”。胡则在任时曾奏免衢婺二州身丁钱,百姓感恩,在方岩山上为胡则立庙,被奉为“胡公大帝”。后祭祀活动升级,逐渐演变为庙会,每年农历八月初至九月重阳前后举...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新市蚕花庙会是在清明节前后由民间自发举办的集市,主要分布于德清县新市镇境内。传统自三月起至四月二十日左右止,主要内容除插柳踏青、花灯、祭蚕神、拈香、请神出游、划龙舟、打拳船、请蚕花、轧蚕花、演蚕花戏、商贸集市等。新市蚕花庙会历史悠久,延续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防风氏祭典是在防风氏传说流传中心区域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二都村,后人为了纪念防风氏而举办的祭典活动。据载,初建防风庙已有千年历史,祭典一年春秋两祭。其中农历八月廿五祭祀为盛大。内容包括祭祀仪式、出会巡游、民间歌舞表演等等,其宗旨不外:祭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每年清明、中秋、除夕,江浙沪一带渔民、船民数万人,纷纷驾船至嘉兴北郊莲泗荡,祭祀灭蝗英雄“刘猛将”。期间船只汇集荡面,不下数千艘,蔚为壮观。各地渔民、船民自发表演宝卷、神歌、龙舞、狮舞、莲湘、挑花篮、荡湖船、高跷、大纛旗、清音班、抬轿、腰鼓...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民间传说南浔含山地区是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唐代乾符二年(公元870),山上就建有“含山寺”和“蚕花殿”。 含山“轧蚕花”民俗,始于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宋代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就有“轧蚕花”活动中的水上民间文体活动的记载...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含山轧蚕花,就是蚕农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蚕桑丰收而举行的一项十分古老的蚕事风俗活动。据桐乡方志记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桐乡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长期以来,蚕桑习俗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其中以“轧蚕花”最具代表性和群体性。“轧”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水乡社戏是传统社会人们在节日里聚众祭祀并作戏曲歌舞表演的民俗活动,承担着高台教化重任,是绍兴民间最受欢迎的节日民俗活动。绍兴的社戏分年规戏、庙会戏、平安戏、偿愿戏等,凡遇传统节日、庙会,必有戏曲演出。水乡社戏有固定的祭祀仪式,一般安排在演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舜王庙会是缘于会稽山区的人们对舜王特别的信仰和崇拜,而逐渐形成的舜王庆生的民间活动。它集山区人民民俗风物、山区民间文艺和古代山区传统市集为一体,世代相传。每年九月廿七日王坛舜王庙都有庙会,一般持续三天,从九月廿六日祭神开始到九月廿八日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嘉兴南湖荷花灯会是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兴盛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仍有余绪。据嘉兴史志记载,六月廿四是荷花生日,当日嘉兴市民倾城游南湖,到雷祖殿进香。入夜,在南湖放花灯,多至千盏,浮漾水面,光影玲珑,美如仙境。灯会期间还有各种民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象山开洋、谢洋节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开洋节”是渔船出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为了感恩大海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的原始意义是希望神灵保佑出海能一帆风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祭海是舟山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是最具海洋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旧时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每逢风暴,渔民在海上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将传说中的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十里红妆是宁海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当地嫁女的嫁妆,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迎嫁妆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十分气派。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蒲城“拔五更”是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抗倭古城——蒲壮所城的一项大型迎春民俗活动,也是以民间信仰海神“晏公”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娱活动。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开始,一直闹至正月十八,演绎了还杠还红、游巷、拔天申、闹花灯、抬阁、游四门、拔五更、抢杠、等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拦街福,亦称“平安福”。是汉族一种祭祀风俗。旧时,流行于温州地区,为春季祀求幸福之祭,始于清。拦街福属于复合性民俗。起初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人们拦街设祭,祈求天神消灾、祛邪、赐福;以后借娱神之名,行娱人之实,逐步发展了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后...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吴山庙会在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四季不段,延续至今有880多年的历史,是杭嘉湖一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庙会之一,是展示杭州风土人情的重要民俗节庆活动。目前,吴山庙会已被列入杭州西湖博览会的重要活动。 当下的吴山庙会每年举办两次,分别在春节和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又名东瓯王汤和节,是龙湾民间纪念明朝汤和的群体性祭祀活动,原称“七月十五汤和庙会”。明初,汤和奉命在东南沿海修筑宁村所等59座卫所城堡抗倭。宁村抗倭战士后裔为追思汤和、缅怀祖辈,建庙立祀,并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举行“汤和出巡”、“追悼倭难...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余杭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悠悠古运河催生了大批靠运河命脉生活,与船相依为命的船民,运河船民中一类以水路运输为职业,一类以淡水捕鱼为生。以船为家的运河船民长期吃住在船上,形成了一套不同与岸上的生...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九姓乃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他们长期以捕鱼或从事水运为生。这个水上群体历经数百年之久,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们的 “水上婚礼”。 “水上婚礼”由“接亲”、“发嫁妆”、“吃离娘饭”、“抬木盆花轿”、“抛新娘”...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蒋村龙舟胜会是蒋村人在端午自发组织的一种民俗活动,自明代至今已数百年。龙舟胜会的起源和水患有关。每年农历四月廿四开始,至五月十三小端午止,乡民们自发请龙王,供龙王,谢龙王,吃龙舟酒,求龙王不再发大水。端午节当天一二百条龙舟汇聚在西溪湿地深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半山泥猫习俗同拱墅区半山一带繁荣的桑蚕业密切相关,该习俗始于南宋,盛于清代,光绪年间逐渐衰落。半山有半山娘娘庙,传说娘娘殿内塑像座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嗣后,半山倪家门的人就以产售泥猫为世业。明、清时期,杭、嘉、湖等各地的桑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十三日是祥符传统的花朝节,花朝节每隔三年有一次大祭,农历二月十二,远道而来的各地经营花木的富商都会出资为花神塑像更换衣饰,农历二月十三,泽举行隆重的迎花神活动,并举行各种相应的节庆活动。抗战时期,花朝节举办场地花神庙被日军...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大禹祭典发端于夏启五世孙少康,《史记》记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此后,历代帝王亦有祭禹传统,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历史上,大禹祭典大致可分为皇帝祭、地方公祭、社团民祭、姒氏宗族祭等不同形式。皇帝祭分亲祭、遣使祭二式,遣使祭又可分成告祭、致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祝福,俗称“请大菩萨”,亦称“祚福”,起始于元朝。相传汉族人民为怀念故国和献身的忠烈,创造了“南朝圣众”和“黄山西南”神像,进行爱国纪念活动,公开的说法是一年一度请祚福之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户户吉祥如意。为防止意外,通常...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兴祝福是滨江区西兴街道本地一项民俗活动。农历十二廿四或廿八夜间或黎明,家主沐浴更衣,独自操办祭请,妇女回避。祭请时用两张大方桌拼拢横放,根据木板纹路,朝天祭请。根据农历月份设神祃(祃衣)、设黄酒十二盅、饭十二盅、筷十二双,如当年有闰月,则...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畲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痧症是畲族医药中最常见的多发病,也是最具治疗特色的病症之一。畲医对痧症的诊治历史悠久,畲民老少皆知,世代相传。畲族医药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发痧疗法,按照痧症进行论治的病症众多,几乎涉及和涵盖了内、外、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主要包括“戒欺”文化和中药传统技能。“戒欺”是胡庆余堂的店训,由胡雪岩亲笔写就。一百四十余年来,胡庆余堂始终恪守“戒欺”原则,秉承中医药文化,形成了以“戒欺”为内涵特色的经商理念和店规。2006年5月20日,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张同泰国药号始创于1805年,占地约1400余平方米,经营中西成药、丸散膏丹、参燕银耳等1900余个品种。是杭州现存最古老,连续在原址经营时间最长,市中心古建筑惟一保留完整的国药号,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比胡庆余堂还要早70年左右,张同泰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膏方是集多种药材的精华,熬制而成的传统滋补品。方回春堂始创立于1649年,当时,便以十全大补膏、二仪膏、益母膏、阿胶膏、龟鹿二仙膏等众多膏方享誉江浙一带。这一工艺在方回春堂已逾360多年,如今方回春堂对制膏工具要求苛刻,工艺复杂严谨。制膏传...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台州玻璃雕刻技艺是以玻璃为原料,以砂轮做刀,采用特殊的刀法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技艺。起源清代末年,自路桥、海门和天台等地流行发展起来,题材有鸟兽、山水、人物和肖像等方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台州玻璃雕刻技艺是以玻璃为原料,以砂轮做刀,采用特殊的刀法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技艺。起源清代末年,自路桥、海门和天台等地流行发展起来,题材有鸟兽、山水、人物和肖像等方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疑难光度镜片传统加工技艺,在毛源昌的眼镜镜片加工历史中,可追朔到清朝同治元年,是杭州较早的眼镜片生产和加工工艺。疑难光度镜片的生产,受到了省内高度近视人群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生产的疑难光度镜片被原省轻工业厅列为1986年名、优、新、特产品,授...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遂昌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珍贵遗产,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得益于快轮制陶和封窑技术的普遍应用,遂昌黑陶具有黑、薄、光、纽等特点。从选泥、淘洗到制胚、修胚、刻花等经过二十余道工序,利用独特的传统封窑技术进行渗碳工艺烧...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彩带又称花带、字带、腰带,在畲族中世代流传。自畲族祖辈迁居景宁,彩带编织技艺也随之带到景宁,并在此世代传承。畲族彩带题材多以文字为主,直表其意。畲族姑娘将彩带作为定情物或做拦腰的系绳等。编织畲族彩带大致有以下步骤:1、整经前的准备 2、整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渔用绳索结是海岛渔民常年来在渔业生产中,在渔船和网具上广为应用的绳结,有着“最坚固的活结”之称。它产生于海岛地区特殊环境和劳动生产条件,分为渔船生产绳结、渔网结和综合绳结三大类,渔民世代以口述心传的方式传承着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象征着渔家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历代海岛劳动人民在渔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其制作工艺不但需要手工技巧,还具有严谨繁琐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放样、锯木下料、放龙筋、制配底壳以及捻缝、打麻饼一直到下水试航等47道主要工序。由此打造的木帆船除了航行速度快、...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枧桥鼓制作技艺是邵家渡枧桥董村世代相传至今的一种制鼓技艺。其制作技艺始于唐,兴于宋,清代达到鼎盛。枧桥鼓系祖传鼓业制鼓世家的称谓,村中仍然保留着传统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并遗存着传婿不传媳、传儿不传女的生产习俗。...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的起源与150年前流入该地的“目连戏”有关。早在20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就有目连戏班,为适应目连戏班演出的需要,该镇村民田舍旺办了一家戏剧服装店,店后设作坊。黄泽的戏剧服装以越剧戏装为主,溶历史文化、服装文化、民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永康锡雕,俗称“打镴”,为永康重要的传统手工艺行业,始于五代,发展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芝英、古山镇一带。永康锡雕工艺流程为:熔锡、压片、裁剪、锻打、拼接、锉刮、雕花、刻字、抛光等10多道工序,尤其是造型与雕刻的工艺最为复杂...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蓝花布印染技艺是以植物靛蓝为染料,以豆粉、明矾、石灰为辅料进行染制的传统印染技艺,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花布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自然、清新、美观、秀气典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婺州窑是古代著名青瓷窑,是我国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上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瓷器上的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发源地,形成于汉代,鼎盛于三国西晋,全盛于五代北宋,至北宋中晚期日趋衰微。上虞也是早期越瓷的中心产地,迄今已在境内发现各时期古窑址近400处。越窑青瓷是以当地瓷石或瓷土为原料制成,胎呈灰色,釉色青黄或青绿。且种类繁多...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剔墨纱灯是桐乡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造型美观,结构巧妙,用料特殊,制作精细,融绘画、雕刻、工艺于一炉,可谓民间工艺之奇葩。此灯历史悠久,最早产于桐乡濮院镇。据清《濮院志》记载:“德清沈则庵流寓在镇,善画花鸟,能于纱上用灯草灰作剔墨之画,以纱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湖州羽毛扇,俗称“鸟毛扇”,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传统工艺品。与苏州团扇、杭州折扇并誉为中国三大名扇。 湖州羽毛扇的精湛制作技艺,显示出劳动人民不凡的智慧和技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力;制扇、用扇及技艺传承,长期以来已形成一定的民俗,成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双林绫绢,被誉为“东方丝织工艺之花”。具有关文史记载:早在东晋太元年间,吴兴太守王献之在任时以白练书写,有“王献之书兼欣白练裙,练即绢也”的记载,即指绫绢。唐代成为朝用贡品,宋代陈甫《农书》卷中记述湖人“以蚕桑为岁计”。宋、元两代双林盛产绫...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泥金彩漆,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之一,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明清之际到达鼎盛,考证《浙江通志》里有记载。现仅宁波市辖县宁海还保留此项传统手工艺。泥金彩漆以中国生漆和金箔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分为“堆泥(堆塑)”、“...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据1993年底统计,绍兴市有桥10610座,被誉为万桥之乡”。最早的石桥,见之于史籍记载的为灵汜桥,始建于越王句践之时。绍兴石桥营造技艺可追溯到铁质工具出现的春秋战国创始时期,秦汉时期,石拱桥的营造技艺已相当成熟。唐宋时期,石桥营造技艺进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红帮裁缝发祥于宁波市鄞州姜山镇孙张漕村及奉化江一带。随着清末民初帝国列强入侵而兴起。20世纪20年代以后,红帮裁缝依赖自身的手艺,借鉴西方的工艺,在量、算、缝、试中运用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和“推、归、拔”原理,久而久之总结了西服工艺的九个...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红帮裁缝发祥于宁波市鄞州姜山镇孙张漕村及奉化江一带。源自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服饰文化。清末民初,帝国列强大举入侵,在沿海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洋人簇拥、洋行林立,一时间,西装在洋行职员乃至富家子弟之间猛然兴起,成了身份和财富的眩目标记。于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金银彩绣,又称“金银绣”,即以金银丝线与其他各色丝线一起,在丝绸品上绣成的带有不同图案的绣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宁波工艺美术界为使其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三个以金银为原材料的著名工艺合称为“三金一嵌”,故改名为“金银彩绣”。1989...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彩船又称“纱船”,由薄纱等材料制作而成,因其制作中注重丰富的色彩,故得其名。彩船只是一种通称,具体称谓时,以船头、船尾饰以龙图案者,称“龙船”,以凤图案者称“凤船”。当地群众通常以船的动物图案或船的造型具体称谓,如鱼船、虎头船、官船、花轿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系以对环境及结构力学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构筑成稳固拱架桥梁的技艺体系。木拱廊桥以其独特编木结构,科学地解决受力问题,历经千年风雨保存至今。设计上既考虑功能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乐清首饰龙起源于乐清沿海人民元宵节祈福用的龙船,已有400多年历史。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复杂,是一种综合手工技艺的展示,一般需半年时间才能完成。一般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龙身”上有5-7层楼阁。外部以细纹刻纸装饰,...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又称“福头灯”或“子嗣灯”,在马必重一家已传承5代。灯高1.6米,直径1.2米,为八角亭台结构,分上、中、下三层,用竹篾、络麻杆、芦苇和彩纸扎制而成。艺术价值在于穿头发丝上:选用百余根头发丝贯穿整盏灯,牵引人物、动物造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牛筋琴,又称唱词琴,誉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清光绪年间由平阳著名鼓词艺人陈昌牌研制。鼓词艺人不断提高和完善牛筋琴艺术表现形式,现所使用的牛筋琴为扁长方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采用纯手工制作,包括琴弦制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杭州金银饰艺,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五代吴越 南宋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信源银楼开创于1865年,已有160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保持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授艺方式,原汁原味地用榔头、凿子等多种手工工具生产和制作如龙凤、蝙蝠、竹、牡丹、梅等具有浓...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是用传统手工艺生产以竹子为原料的日常生活用纸。造纸经过腌刷、捣刷、捞纸、晒纸等17道工序,其中一些流程与《天工开物》相吻合,手工操作贯穿生产全过程,比较完整地保存、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可谓是中国古法造纸的“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南宋官窑为宋代王朝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而专设的宫廷瓷窑,位列我国“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首。制品有四大特征著称于世,即“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薄胎厚釉”。萧山区拥有多家南宋官窑研究机构和工作室,叶国珍、金国荣的...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八都麻绣,起源于三国时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刺绣艺术。主要分布在淳安八都(王阜、屏门)一带。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百姓依靠自种自织麻布并增添象形写意的绣花,制成衣服鞋子等生产生活用品,制作工艺流传至今。八都麻绣独特之处在于整幅图案只用一根线绣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余杭纸伞制作,有史料依据的历史至少230余年。余杭纸伞以选料优良、做工精巧、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而久负盛名,有鱼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余杭纸伞选料优良,制作极为复杂,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中国是有五千年青铜文明的国家。自吴越国、南宋建都杭州,大量铜工匠迁入杭绍等地。清同治末年(1875年),朱府铜艺第一代在绍兴石灰桥畔创立“朱府义大铜铺”,谱写朱府铜艺的开端。随着时代战乱和铜材紧缺,朱府铜艺传人从绍兴迁到杭州,并逐渐形成点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木活字印刷术分为刻字、检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线装等二十道工序,完整再现了古代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起于隋末,是传统典籍印刷的重要技术。除印制官方和民间书籍,还广泛应用于古代生活,诸如年画、地契、租约、纸币、请帖、信笺、信封等。杭州雕版印刷的整个过程大体分为选材、雕刻、印刷三个程序,共有浸蒸、取板、刨涂、磨板、描稿、拳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象山地处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环海,海陆岸线长,海水盐度年均30.8‰,日照时间长,风力资源丰富,具备晒海的优良条件。象山晒盐历史悠久,唐代已用土法煎盐,宋时已有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并用煎熬结晶,元人称晒盐为“熬波”。清嘉庆开始,从舟山引进板...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湖笔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 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位于湖州市区东南 35公里。善琏制笔业大约始于晋代。历经唐宋,湖笔工艺不断进步,到了元代,终于名声鹊起,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 湖笔工艺操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杭罗是丝绸品种之一罗里面的地方性名品,原产杭州,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杭罗织造工艺复杂,原料厂丝进厂后,必须经过严格检验筛选,然后历经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金华火腿起源于北宋,抗金名将宗泽战胜而还,乡亲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便撒盐腌制以便携带。腌制而成的猪腿色红似火,称为火腿。清时被列为贡品。金华出产的“两头乌”猪,火腿肥大、柔嫩,经过上盐、整形、翻腿、洗晒、风干等程序,数...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杭帮菜”烹饪技艺植根于江南民间食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多年的南宋,当时临安作为繁华的京都,南北名厨济济一堂,各方商贾云集于此,杭帮菜达到鼎盛时期。在清后期便已初具规模,俗称城里帮、湖上帮两大派系,“城里帮”用料以肉类居多,烹调方法以蒸...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邵永丰麻饼从古代的“胡麻饼”演变而来,是衢州一种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文化礼俗色彩特浓的食品。邵永丰麻饼制作工艺独特、艺术上麻、双火炭烤。麻饼的炭烤风味,传统手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衢州麻饼自样学京都而来后就一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义乌种蔗历史悠久,所产红糖久负盛名。生产、制作义乌红糖的过程,俗称为“绞糖”。义乌红糖在清朝顺治年间,由佛堂燕里村的贾维承从福建引进种蔗制糖技术后,传统老式的牛拉木榨糖车的式样和做法是:用二段坚硬的圆木(直径60厘米,长1.2米左右),上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严东关五加皮酒始创于1763年,徽商朱仰懋在严州严东关设店,以“致中和”为号,广泛搜集民间配方,精心酿造,自成一家。该酒是一种集蒸馏酒与酿造酒配制而成的佳酿,配有五加皮、当归等29味中草药材泡制而成,具有消疲解乏、活血祛湿、添精补髓、强身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她源于唐,闻于宋,名于明,盛于清,扬于今,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茶区先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逐渐形成了选育良种、勤耕栽培、精细采摘的工艺流程。龙井茶制作精致细腻,全靠手工完成,需经摊放、青锅、成条、...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婺州举岩茶因金华旧属婺州治,产茶之地巨岩重叠,犹如仙人举岩而得名。历史上海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称。五代时期的《茶谱》中有“婺州举岩茶,其片甚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中均将其列为最佳名茶之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源于春秋,成于北宋,兴于明清,传承流布于绍兴市及其周边区域,生产主要分布于鉴湖水系。绍兴黄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一般为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大雪摊饭,次年立春时开始榨酒、煎酒,灌坛泥封后贮藏。清代就已形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竹纸制作技艺是指从一株青竹变成一张纸的整个工艺。富阳竹纸生产起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至今仍是全国三大手工纸生产基地之一。富阳竹纸既有高端的文化用纸,也有低端的佛教用纸。元书纸是文化用纸的代表,其生产工艺流程有:斫青、断青、削青、拷白、浸...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金华酒是中国传统名酒之一,流传有“晋字金华酒,围棋左传文”之说,成为字、酒、棋、文四绝之一。1915年,取自金华曹恒聚酒坊的样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 金华酒酿造技艺特点鲜明:一是独特的造曲技艺;二是优化的用曲方法;三是复杂的酿造...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张小泉剪刀是传统手工业名牌,始创于明代,已有380余年历史,乾隆年间列入朝廷贡品,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等国际赛会上屡获殊荣。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包含试钢、试铁、嵌钢、出头、锉里口、锉外口、淬火、粗磨、细磨、检验、凿花等七十二道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干漆夹苎是为各种木制品外表装饰和保护的一种独特的技术。其制作工序共48道,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保护及民间器材的制作,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并流传日本。2...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三门石窗俗称石花窗、石漏窗,是三门湾传统建筑普遍使用的镂空雕花石窗。因源于三门湾畔,故称三门石窗。据县志记载,三门石窗取材于蛇蟠岛上蛇蟠石,自南宋开始,三门的石雕窗与木雕窗、砖雕窗同时用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并逐渐形成规模。至明清时期,石窗的...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石窗又称石花窗、石镂窗,是仙居传统民居建筑中普遍使用的石雕构件。流传于仙居县皤滩与高迁一带的一种传统技艺。明清时,仙居石窗达到鼎盛,技艺日趋成熟、精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里商仁灯,又称商辂花灯,主要流传于淳安县里商乡一带,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里商仁灯源于明朝宰相商辂。在商辂七十寿辰时,宪宗皇帝敬其仁德,特赐宫灯百盏以示庆贺。商氏后裔为缅怀商辂,按宫灯式样制作花灯,每逢春节、元宵举行巡游活动,以示纪...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东阳郭宅大蜡烛源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八日庙会,都要举行擎抬大蜡烛活动,一直沿袭至今。郭宅大蜡烛前有清道族旗8面,大行灯8盏,大鼓1面,先锋8支,火刀8把,大铙16把,执事兵器36件,蜈蚣旗30面,盾牌、大刀各...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手工彩色拷花简称“彩拷”,是应用多重套色方法,在坯布上拷出彩色图案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彩拷”印染技术在明清时期流传于桐乡,主要分布在桐乡的石门、崇福、乌镇等中心城镇及其周边乡村集镇。其中创办于清道光二十六年的石门丰同裕染坊(著名艺术大...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粮食砌起浙江省兰溪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源于清乾隆年间,以五谷杂粮为材料,通过艺术造型黏合堆砌而成,既是祭品,更是工艺品,制作工艺精巧细作。 首先要确定制作样品,大致有鼎、烛台、花瓶、牌楼、台、亭、阁、塔等吉祥物。定好样品就要制作一块模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嘉兴灶头画是嘉兴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依灶绘图,湿壁作画,在灶身、烟箱、灶山壁、司命堂等部位绘上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图画、文字和纹样。多幅图案错落有致,和谐统一,将平面绘画与立体造型完美融合。灶头画笔墨饱满,风格朴素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缙云根雕是以树根为原料进行创作的一项民间艺术,以其自创的“自然雕法”,崇尚天人合一,讲究天趣美感。精工细作,自然美与艺术美并重,讲究的是尽可能地保留或“恢复”根味,使加工部分虽由人作,质朴率真,雅俗共赏,却宛若天成。缙云根雕分为实用工艺品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泰顺药发木偶戏是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戏曲形式,在泰顺称之为琼花木偶。药发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有两种,即盘式和“树”式。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其表演...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的造桥技艺。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主墨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刘伯温传说是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生平事迹为基础内容,经历代人民群众口耳相传,集体创作而形成的民间文学作品群。最早见于明初黄伯生《刘公行状》,明朝中后期文人笔记更是多有记录。20世纪80年代,在民间文学集成普查中,刘伯温传说得以较系统全面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居住的古老村落,整个村落布局以钟池为核心,形似太极阴阳鱼,八条街巷从钟池向外辐射,呈放射状,暗含九宫八卦,建筑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形成内八卦。村庄周边的八座小山似连非连似外八卦。 诸葛村古建筑众多丰富,有丞相祠堂、大公堂、...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彩石镶嵌是仙居民间以当地天然叶蜡石为材料,镶嵌在红木、樟木等上面的一种传统工艺。彩石镶嵌有浮雕、高浮雕、擎雕、平磨平嵌、黑地平磨镶嵌、浅色地彩石平磨镶嵌等。其作品色彩华贵,光亮照人,可登大雅之堂。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红楼梦》、《三国...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踩高跷俗称长脚侬,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杂技形式。表演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技艺性强,形式多样。由于表演者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扮演的人不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提、叶铭、吴隐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早在元代,吴兴赵孟頫、杭州吾丘衍就是当时名家 山阴王冕取花乳石入印,为文人篆刻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明末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义乌罗汉班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朝达到鼎盛。罗汉班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走阵、滚叉、拳术、刀棍术、叠罗汉等,总体上讲,又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走阵容”,在古乐声中,几十人或上百人手持各种器械,穿插走动,摆出各种阵容,分别冠以“长蛇阵”、“蝴蝶阵...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为纪念东汉学者方储,淳安瑶山、文昌一带每年举行“方仙翁庙会”,进行秋千、露台表演,以烘托庙会气氛。“瑶山秋千”的表演形式融杂技、舞蹈、歌唱为一身,三十三人组成,两座秋千。每座秋千分别由八名壮年男子抬着行走,台上四副小秋千依次坐身着红、粉、白...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问凳是流传浙江一带畲族民间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畲族民间体育活动。上古时代,人们以“问凳”方式祈求神灵保佑,以期消灾驱邪保全安宁。它的设置是在一个高1.2米的三脚架上,横套着一根长4米许,直径为10cm的钢管,钢管两头分别焊着高30...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民间舞蹈十八罗汉源于南北朝时期“18强盗皈依佛门”的故事。旨在劝人从善行走正道,是一种娱乐和哲理交融的舞蹈表演艺术。该舞蹈于晚清时期传入仙居安岭乡一带。...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调吊起源于清末,主要分布于浙江绍兴、杭州萧山和安徽等地,是一项以庙会民俗活动为载体,运用肢体进行空中悬垂表演的运动项目,目前共有“一百零八吊”。后经舞台艺术化加工,由调吊与目连戏、绍剧结合的《男吊》成为深受好评的表演节目。调吊以民俗庙会和舞...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磐安迎大旗又称迎龙虎大旗,是国内独有的群体性传统民间竞技活动。迎大旗源于宋代,至今至少已有800多年历史。迎大旗,不但旗大惊人,且旗面上都是彩色图案,旗头新颖别致并饰有流苏飘带,极像彩凤点头,华丽壮观,让人叹为观止。迎大旗的场景让人惊心动魄...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相传翻九楼起源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得知丈夫死于非命,嚎啕大哭,并搭高台登高为夫喊冤超度亡灵,后登高超度亡灵的民间习俗便在江南一带传播,其表现形式就是“翻九楼”,一般是为因水、火、刀、自缢、分娩而暴死的五殇者招魂超度举行的仪式。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翻九楼是长期存在于民间的道教施仪中的一部分。其目的一为祈求太平;二为超度亡魂;三为驱凶避邪,在江南一带广为流传。在施仪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以11层计)的粗杉木,成为“九龙柱”,然后用“九楼桌”11或13张(分9层、11层等),紧靠“九...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路桥莲花源于唐代佛曲“落花”,清中期流入路桥,并与当地方言、古老的乱弹戏腔调、道士戏揉合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是一种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成,集健身、防身、竞技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民间武术,系明朝尚书洪钟告老还乡后所创,传承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五常十八般武艺将刀法、棍法、拳法、阵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练法,带有明显的西溪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金华道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有“摊头”、“正本”、“长篇”三种,其演唱形式一般为一人或多人自打自唱,有时分主唱和伴唱,唱腔可分为平调、悲调、苦调,节奏分为紧板、平板、...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湖州琴书,俗称“胡琴书”,简称“琴书”。是一种用湖州方言音韵演唱,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坐唱曲艺,流行在湖州、嘉兴各县及江苏吴江一带。琴书的演唱形式有单档、双档和“三个档”三种。正书曲目按唱腔可分“本滩”和“小戏”两类。小戏类有《拔兰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湖州三跳,俗称“纤板书”、“三敲板”,简称“三跳”,因伴奏乐器“三跳板”而得名。流行、分布于以湖州为中心的浙北各市县,是一种用【劝世调】单曲往复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劝世调的基本曲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于单档演唱的“独唱型”,一种是用于双档演...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三跳”是桐乡传统民间曲艺。因艺人演唱时主要通过三段毛竹板碰击跳跃发出的响声进行伴奏,故名“三跳”,因其演唱的基本曲调名“劝世调”,故又名“劝书”。“三跳”植根于嘉兴、湖州地域,主要流传于湖州、桐乡、德清一带农村。 三跳以说唱古今通俗小说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宣卷系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主要用于祀神祈福。宣卷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的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有的与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词调以吴语系的绍兴方言说唱,旧时是由盲艺人说唱的地方曲艺,在清初的演唱已无可考证,而有关盲人在绍兴说唱活动的记载则最早见于南宋。演唱大都带有庆贺祝愿的性质,具有雅俗共赏、唱调欢快、绘声绘色、喜庆热烈的特色。绍兴词调作为江南弹词中的一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摊簧以绍兴方言说唱,为花鼓摊簧(俗称“后摊”)的一支,流行于浙江绍兴和杭州、嘉兴、湖州一带。绍兴摊簧大约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因其表演形式大都是一男一女彩扮表演相对而唱,犹如一对学舌的鹦哥,故俗称“鹦哥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唱新闻”,又称“锣鼓书”,是广泛流传于宁波市所属象山县及周边北仑、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影响遍及舟山市的岱山、普陀等。象山境内的唱新闻皆用象山土腔土调演唱,内容都是本地风土人情,所以又被称作“象山唱新闻”。据《象山县志》记载:“清末,新...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唱新闻是浙东地区流行的一个曲种,在奉化、北仑、镇海、鄞州、象山一带尤为普遍。唱新闻的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已有盲人唱“朝报”(官方新闻),后来演变为唱社会新闻。新闻的内容多是当地街头流传的一些古今故事,或时事,或事件,用流行小调在航船中、码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蛟川走书是宁波地方曲艺中的一个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独具的曲种。流传于镇海及宁波城区一带,追溯渊源,迄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据蛟川走书老艺人口传,约光绪年间,一个住在镇海县城小南门名叫谢阿树(又名谢元鸿)的蛟川走书艺人,因所住小南门拱形城墙上刻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唱新闻是浙东地区流行的一个曲种,在奉化、北仑、镇海、鄞州、象山一带尤为普遍。唱新闻的历史悠久,距今约有百余年历史。南宋时期已有盲人唱“朝报”(官方新闻),后来演变为唱社会新闻。新闻的内容多是当地街头巷尾流传的古今故事和流行小调,用乡音俚语进...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温州莲花是浙南民间曲艺形式之一。流传于浙南地区的温州市辖区及台州、丽水等部分地区。温州莲湖经过长期演变,在清代后期基本形成具有温州地方特色的的曲艺形式。它以温州方言说唱,唱词以七言为主,也用十言、五言,一般以双句押韵。其使用曲调以基本曲调“...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渔鼓又称“蓬鼓”,闽南方言称之为“嘭鼓”,是平阳民间传统曲艺的一种,距今4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完善,逐渐吸收平阳木偶戏和南戏等戏曲艺术,浙南风格浓郁。渔鼓为单人说唱艺术,以唱为主,道白为辅,分“门头唱”和“堂唱”两种表现形式。门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渔鼓,又称“蓬鼓”、“嘭嘭鼓”,与温州莲花共祖非同宗。明清时期自闽南传入,广泛流传于平阳、苍南及洞头等县的闽南方言区。一般由一人单独说唱,伴奏乐器只用一鼓一拍。艺人演唱时采用端坐姿势,左手握着一对竹片打节拍以助气氛,右手有节奏地拍打着鼓端的...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俗称“杭州大书”,流行于杭州、绍兴、金华等地。杭州评话源自南宋时期“说话”中的“讲史”,至元代演变为说大书的“平话”,后艺人加入了自己的评议,逐渐向“评话”演变。杭州评话是用杭州方言说唱,以说为主。演出时,说书人以醒木、折扇、手帕为道具,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又称“滑稽”,初为一人演出,故名“独脚戏”。流行于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区及上海和江苏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等地。独脚戏一般以二人合作演出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主要有“说、学、做(演)、唱”四种形式,通过演员说笑话、讲故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温州莲花是浙江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流传于浙南地区的温州市区、永嘉、瑞安、乐清、平阳、泰顺及台州的部分地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别称“安康”、简称“杭摊”,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杭州及嘉兴、湖州、宁波等地。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代言体分脚色自奏乐器坐唱。书目可分“前摊”和“后摊”两类。“前摊”曲目较多,脚色多模仿昆剧,“后摊”曲目较少,多表现市民生活故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俗称“小书”,又名“文书”。流传于杭州、余杭、萧山、桐庐、绍兴、诸暨等地。由南词演化而来,清代初期称“文书”,后不断吸收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杭州评词以杭州方言说唱,一人手执二胡,自说自唱自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江山婺剧团表演上有许多技巧,其中的“变脸”、“耍牙”是该团所特有。说起戏曲的“变脸”,人们总想到这是川剧的绝活。但很少有人知道,有着四五百年历史的婺剧也有“变脸”的特技,甚至比川剧的变脸还要丰富多彩。川剧变脸手法的特点是更换面具,即扯脸为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大石车灯戏,最早产生于临海市大石一带,融说唱、歌舞、戏曲为一体。完整地保留着质朴、粗犷、高亢的车灯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又名“杭曲”。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地区。武林调是由清末民初时期的杭州宣卷衍变发展而成。民国1924年在“杭州大世界”化妆上演,人称“化妆宣卷”,后改称“武林班”,出现了“高台”和“平台”两种演出形式,“高台”即演戏,而平台是唱曲。20世纪...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唱灯”是庆元独有的一个民间小戏,它形式别样,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传统色彩。唱灯由两名演员扮演,即小生和小旦。服饰没有严格规定,可视所在班社具体情况而定。道具分别为两人各持一折扇,小旦腰中系红绸带并另一手拿手巾,也有拿元宝灯或...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旧时这里的戏曲班社大多演出庙会平安戏,以祈求亲人外出平安,求祷香菇生产顺利,故称“菇民戏”。在庆元,亦叫“二都戏”。菇民供奉菇神吴三公,历年冬去夏归都有一番“立愿还愿”的演戏活动。菇民戏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末...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历史悠久,流传区域广,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虽然经历了400多年历史,但婺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其表演还保留着秦汉以来各种艺术表演的痕迹,它脚本文辞典雅,叙事通俗...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泰顺提线木偶戏于南宋自杭州传入,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浙北及泉州两大派系艺术特色,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等方面均独具一格。清代泰顺提线木偶戏的技艺与规模都达到了顶盛。木偶戏的题材十分丰富,有传统剧、现代戏与儿童剧,演出风格多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武义草昆唱戏班于清光绪二年年便已成立,光绪三十二年演变为“永乐会”草昆班;《武义县志》载:清光绪十年岭下汤成立的“太和会”昆剧坐唱班,为武义最早的戏曲团体。清宣统元年桃溪陶村人徐凤翱和陶云芳创办了昆曲坐唱班“儒琴堂”,之后在武义壶山开花。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唱说滩簧声腔。最早称“串客”,189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后又称“宁波滩簧”,1924年后称“四明文戏”,1938年上演时装大戏后又称“甬剧”和“改良甬剧”,直到1950年,这一剧种才正式定名为“甬...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湖剧,是浙北地区唯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旧称湖州滩簧,曾有“小戏”、“花鼓”、“湖州文戏”等称谓。流行于浙北的湖州、嘉兴各县,及毗邻的江苏吴江、余杭等地。湖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小戏时期”、本滩时期”、“剧本戏”三个阶段。而在文革期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平阳单档布袋戏又称“掌上戏”,布袋木偶无下身,演员将布袋木偶套进手掌,用食指、拇指和中指分别伸进木偶颈端和左右手衣袖内操作表演。双手操作木偶同时,艺人双脚踏踩跳板敲打大锣、小锣等乐器以作伴奏,有时还腾出一只手敲鼓、梆等。平阳单档布袋戏唱、做...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起源于上虞县(现绍兴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旧称“绍兴乱弹”,或“绍兴大班”,经发展和演变,于1950年,正式命名为绍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建国后,萧山绍剧艺术中心的...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瓯剧原称温州乱弹,由“秦腔”与“吹腔”传入温州而逐步形成富有温州地域特色的多声腔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同治至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演出范围跨浙江温州所属各县及台州、处州和江西上饶、闽东北等区域。1959年正式定命“瓯剧”。表演以唱乱弹腔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因以哑剧的形式演出目连戏而得名。全剧无一句台词,全凭身段、手势、表情、舞蹈以及武技表演,音乐是绍兴特有的“目莲号子”(也称先锋号子),伴之以锣鼓与目连号,传承仅靠老艺人口授身教,或演员们耳濡目染,世代相传,惟凭一张牌文传承。内容取材于浙东目...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单档布袋戏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戏剧,明清时期,从闽南传入浙闽交界的苍南地区,因传承世系、表演手法和唱腔的不同分为了灵溪派和五凤派两大流派。在苍南则完整地保存着其原生态的艺术形态。表演时,一人坐一肩挑的戏楼内仅,由他操纵多个戏偶,兼敲打乐器伴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永康醒感戏又称省感戏,产生于元末明初,是流行于永康及毗邻地区的一种以劝人为善、导人归正为宗旨的地方戏曲。醒感戏先是在民歌、小调和祭祀仪式基础上产生的仪式剧,后来吸收了侯阳高腔、松阳高腔而发展成曲牌体高腔剧种。其主要特征:熔仪式、戏剧于一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按演出的不同程式,有说唱目连和哑目连之分。老东岳哑目连,是流传于西湖区老东岳地方的一个古老剧种,因《目连救母》故事而得名,清朝末期,在杭州乃至整个浙江地区都享有很大知名度。哑目连在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平阳木偶戏包括提线、布袋、杖头、人偶等四种类型,既可以各自单独表演,又可以综合利用。平阳木偶艺人首创四种木偶类型融为一体同台演出,这在全国都是个典型。清末民初,平阳民间竟有100多个木偶戏班社分布于各乡间和村落,影响较大的有乐声社傀儡公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侯阳高腔是东阳独有的古声腔,是金华婺剧三路高腔(侯阳高腔、西吴高腔、松阳高腔)之首,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属单声腔剧种。它产生于元未明初,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是它的鼎盛时期,至今尚流传在以东阳为中心的浙中地区。它的腔调古朴、粗犷、优...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目连戏,是流传于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应节中元,驱邪解禳,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明代已盛行。与其他目连戏相比,具有唱腔独特,拥有特殊乐器“目连号头” 出目独特,在近200出目中,数十出为郑之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目连戏,是流传于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应节中元,驱邪解禳,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明代已盛行。与其他目连戏相比,具有唱腔独特,拥有特殊乐器“目连号头” 出目独特,在近200出目中,数十出为郑之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目连戏,是流传于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应节中元,驱邪解禳,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明代已盛行。与其他目连戏相比,具有唱腔独特,拥有特殊乐器“目连号头” 出目独特,在近200出目中,数十出为郑之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昆剧,又称昆曲、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六百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剧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培植的特殊戏曲品种,昆剧音乐使用曲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南戏发祥于温州,宋元时期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艺术。后传到杭州及江西、福建、江苏、安徽、广东、北京等地。明代形成四大声腔之后,后余姚腔发展成为调腔等,海盐腔为昆山腔所吸收,昆山腔发展成昆剧,弋阳腔衍变为各地高腔。...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钢叉俗称“响铃叉”,是流传于缙云的一种以钢叉为道具的古老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明隆庆年间,分布于壶镇、前路、东方、胡源等乡镇,其中金竹村最具代表性。人数多则上百人,少则几十人,以50人左右为宜:舞叉20人,幡旗20人,鼓乐队10人。动作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浦江滚地龙历史悠久,现具有代表性的有寺前龙灯、虞宅龙灯和文溪九节龙。虞宅龙灯始于南宋宝庆三年(1228年),为参加庆贺村席场桥竣工典礼而创办,一直沿袭至今。解放前就曾赴浦江县城表演,技艺精湛,深受观众称赞。在文革期间龙灯因“破四旧”遭到毁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狮舞在长兴县林城、吴山、虹星桥、泗安等十多个乡镇广泛流传。其中林城狮舞于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上,狮舞在正月间调弄,以挨家“拜门子”讨吉祥为主要形式。翻滚扑跃,动作繁多,其中“叠桌登高”为高难技巧。林城狮舞...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开化香火草龙,是开化人们欢度中秋佳节的一项传统习俗,起源于唐宋,元末明初达到鼎盛。据苏庄镇富户村汪氏宗谱记载,公元一三六二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于江西九江,后退至浙江云台(即今开化苏庄镇)休整。此时又值中秋,当地百姓杀猪宰羊、舞草龙犒劳红巾...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汾口草龙,源自汾口镇赤川口村,距今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传说为纪念一条善龙而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当地村民利用稻草扎成一条长长的草龙,并在草龙身上插满香火,绕村起舞,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点香燃放鞭炮迎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老幼安康,五谷丰...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的“钢叉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0年左右),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相传清朝年间,祖籍江西南丰的黄荣等人移居到黄塘村,以种山玉米等作物为生。山上耕种的玉米经常遭到野兽糟蹋,人兽矛盾日益突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江山手狮舞”产生于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山区,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相传唐乾符年(878年)黄巢起义军,在仙霞山区逢年过节时经常表演“手狮”,表演起来粗犷有力,充分展示出狮子的威武形象特征,同时也暗寓义军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雄狮”。 表演形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硬头狮子也称硬壳狮子,按单狮、双狮、群狮三种顺序进行,主要有“跳街”、“开四门”、“踏八卦”等套路。 演出时,在双开锣、火铳、爆竹的热烈气氛烘托下,硬头狮子通过起跳、摆威、夹口、撒衣、侧蹲、“擎狮”等动作,展示狮子高大威猛、驱邪镇妖、勇武刚...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貔貅舞以双狮对舞为主, 表演时以“弯”、“滚”、“夹”为主,动物气息十分浓厚。主要套路有“拜揖、破四角、抢球、跳十字、滚背、睡狮、掏耳朵、捉蚤、喝水、擦痒、磨麦转、串阵、盘柱、生小狮、跳兴、打滚、回狮、树牌坊、爬板壁”。以模环乡瓦桥头自然村...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大奏鼓其前身是流行于闽南沿海的车鼓弄。清乾隆年间部分闽南渔民,迁居至温岭石塘的箬山海岛,车鼓弄随之传入。其舞蹈动作粗犷而诙谐,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为女性,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1979年挖掘整理时改称大奏鼓,被称为中国渔村第一舞...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鲤鱼跳龙门灯舞始创于唐朝贞观后期,这一颇具独特的民间艺术色彩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舞蹈,由人工把持,模仿鱼虾个性化的体貌和活动方式,呈现出幅幅纷繁多彩的鱼类生活图。绘塑了一群鱼虾跃龙门的生动形象,形态逼真,惟妙惟肖。贴近人们“勃勃上进”的愿望,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上盘花鼓是流传在临海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明末清初安徽“凤阳花鼓”通过卖唱乞讨者传入临海沿海区域,在流变的过程中又融入了当地的乡风民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花桥龙灯是每年元宵节流传于三门县花桥、上宅、两头门等村的“五龙迎游”的民俗活动。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迎龙活动缘由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六落灯,连续四夜举行迎龙活动,历代相承...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家板龙始于明隆庆初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每年的元宵节,杨家村民都要举行迎龙活动。板龙出迎时,需要600-800名壮汉共同托举,并伴有头牌、鼓亭、五兽、抬阁、龙筅、仪仗和鼓乐等,声势浩大,盛况空前,充满吉祥喜庆,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古时江山全境各乡镇、各大一点的村均有龙舞,并且大都为“断头龙”或“节节龙”。 从纪念为老百姓行雨解救旱灾而违犯天条、被斩首的须江老龙开始,到后来为纪念明代心系百姓、舍身斗权贵的“青天尚书”毛恺。一为纪念为老百姓做好事的神或人,二为祈求一年风...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大田板龙是流行于临海大田的传统民间舞蹈,相传始于清代。大田板龙采用木板、竹片、各类花纸制作,几十段龙身贴有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等民间剪纸,每逢春节元宵,龙灯飞舞,穿村绕庄,气势恢宏,别具一格。...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全旺板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全旺板龙因以木板来固定灯节,故名“板龙”。每年正月十三日晚起灯,先上“周王庙”等庙进香,后到“王氏宗祠”祭祖,十四、十五应邀外村献艺,廿四日散灯。板龙表演,妙在蟠龙。主要有盘龙,叠龙(又称叠塔),游...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岭口亭阁花灯是一项庆元宵的活动,源于宋,兴于明清,是诸多“板灯龙”中的一种。亭阁花灯是从接送茶场庙“真君大帝”许逊的佛龛上受启发演变而来,因形状像亭阁,因此被称为“亭阁花灯”。岭口村每年在元宵期间迎亭阁花灯,气势壮观。“亭阁”(即花灯)犹如...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东阳传统的针刺无骨花灯形状有四角形、六角形等多种平面的花灯。随着社会的发展,花灯越做越讲究,并逐步发展为在灯罩上折出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案,在图案上用绣花针刺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形式各式各样的针刺无骨花灯。 东阳针刺无骨花灯,以外型美观、种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九狮图,又名九狮挪球,流传于仙居朱溪等乡镇。是提线木偶术和地面舞狮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舞蹈艺术,因九狮凌空表演,故名。其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有群狮抢球、单狮戏球、双狮挪球、绣球开苞、明珠落盘、三狮会宴等形式。制作工艺粗犷和细腻相结合,画面描龙绘...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武义民间舞《花轿花灯》,于明朝中叶开始盛行武义县桐琴、泉溪一带,模仿农村男女结婚时的花轿制作而成,每逢元宵灯会或庙会时演出。花轿形如彩轿,轿身前后配上两个“假人”轿夫。表演时,花轿在花灯的衬托下,花团锦簇,好似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展示节日浓浓...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上舍化龙灯》起源于民间闹春灯舞,亦称《花龙灯》,发源于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流传在安吉县、长兴县、湖州市、安徽广德县一带。清嘉庆年间上舍村杨氏祖先将庙会上演出的花灯串成龙形,扎龙头、龙尾,称花龙灯。传至道光年间,艺人杨九林使龙灯演变出“四变...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魁星叫文曲星,因是北斗七星之首而得名,俗说魁星主管文场,从秀才、举人、进士直到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都由他点出。同舞龙灯相比,跳魁星可要简易得多,单薄得多,只有一人,简约到极至,全凭他的脚法、手法的和谐配合,让上头的魁星摆出各种姿势,高...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永康九狮图是永康市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之一。它起源于宋代,成型于明代,由单狮发展到现在的九狮。表演道具由2米高的狮笼和9只狮子组成,用38根苎麻绳操控。表演时,先由狮王打头,围着彩球拥衔挪舞,再引出其他7只狮子相互嬉戏,好不热闹,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藤牌舞是以藤牌为主要道具的古代练兵舞,源于明嘉靖年间抗倭战争中,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发明。由于藤牌兵在抗倭战争中功绩卓著,百姓很喜欢看藤牌兵操练,于是瑞安人把练兵中讨人喜欢的情节组成藤牌阵,在清明庙会时表演,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表达去邪保太平...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犴舞是越地先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为表达对犴的崇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先民对犴神话的崇敬,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产物。根据《四(泗)门谢氏二房谱》(始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中记载,舞犴为秦朝时的一种风俗,说明余姚犴舞至...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舞龙活动,在平湖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平湖就有舞龙习俗,当时叫“调龙灯”。上世纪八十年代,平湖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单一的一条龙基础上,增添了8条小龙,形成独具一格的九彩龙。 神、活、谐、圆、刚柔相济是平湖九彩龙的风格特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拼字龙灯是独特的群众体育活动形式,以竹木为骨、裹布为皮,由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等组成,龙头、龙尾与龙身分开。由“打盘丝”、“上游龙、下游龙”、“龙出洞、龙归洞”三大部分组成,外形上威风凛凛,舞蹈时奋发刚健。龙灯可巧妙拼出吉祥字形,别开生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贝壳舞》在洞头有200多年历史,是以贝壳为道具的舞蹈。渔民根据大海里的贝壳,进行夸张的艺术加工,拟人化地赋予新的生命.每逢正月十五,人们背起自制的贝壳,参加民俗踩街活动。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相传、提炼,在张合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加上动作、队...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定位是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古老婚俗中的一种仪式。据传,当年光武帝刘秀逃难至楠溪,为一浣纱的村姑所救。后来,刘秀即位认村姑为御妹,并赐其出嫁礼仪与皇室一样。于是,永嘉楠溪流域结婚礼仪中开始有了“定位”。其表演分开门、见礼、掀帘、铺地毯、打壁灯、掸...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神兽花灯流传于临安湍口镇,据塘溪源村《周氏家谱》记载:周氏家族的祖先北宋大文学家周敦颐(著名“爱莲说”作者),是一位大孝子,宋真宗皇帝为表彰周敦颐而特赐12只花灯,每只花灯又以一神兽冠名,神兽花灯由此而来。周家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每隔五至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严州虾灯是梅城镇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民间灯彩艺术,制作取材自然,竹根扎虾头,竹梢作虾尾,中间捆扎竹篾圈,以线相连作虾身。虾身下前后各按木质手柄,以便擎舞。虾灯有大中小之分,舞动时躬旋有力,进退自如,既有大开大合、充满阳刚的雄奇力量展现,又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跳仙鹤是清乾隆年间开始流传在富阳区场口镇一带的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十一上灯至十八日落灯期间表演,道具“仙鹤”以竹篾为骨架,外缝白布,布的表面糊上白纸剪成的流苏。表演以梅花锣鼓伴奏,舞者头套仙鹤形道具,腰弯成90度至120度,置道具于背上,双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鼎盛于清末、民国初。主要活动于临海市白水洋镇黄沙洋一带。最大特点是把民间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既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动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它是具有独特军事操习风格的民间舞蹈,源于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仙佰坑村全城坞一带。当地人传说,《鸬鸟鳌鱼灯》的形成与三国逍遥津之战有关。其表演形式以走阵图为主,有元宝阵、长蛇阵、梅花阵等,伴有“双龙入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缙云丝竹锣鼓始于东晋祭祖的道教音乐,融合了山歌、小调、高、昆、徽、乱、滩各路曲牌,曲调悠扬,节奏明快、高亢激越、极具地方特色。可分坐奏和行奏,坐奏一般用于喜庆佳节,设座厅堂,掌灯演奏;行奏用于迎神赛会和灯节,随板龙、台阁踩街。乐队编制可大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十番,以多种乐器轮番演奏乐曲而得名。明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推动了昆曲在当地的传播,因此,遂昌十番的音乐皆为南昆名剧套曲,亦称“遂昌昆曲十番”。     遂昌昆曲十番乡土气息浓郁,由扁鼓、檀板、梅管、三弦、双清、笙、笛、云...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竹溪锣鼓属于锣鼓乐,由民间多种锣鼓调扩变而成。鼓进变化多样、节奏稳健、风格独特。每逢婚丧喜庆、添丁加口等场合,都会邀请竹溪锣鼓前往表演。 竹溪锣鼓由五人组成乐队,配有大鼓、板鼓、大镲、小镲、响木、大苏钹和小锣。演奏时,分固定坐式和行走演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我国近代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是我国琵琶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浙江平湖人李芳园(名祖棻,约1850年~1901年)为集大成者。平湖派琵琶弹奏指法独特。特色指法有“下出轮指”“蝴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塘工号子,是千年来流传于沿海一带的劳动号子。海盐临海,常遭海潮侵袭。为防潮患,历代不断修筑海塘,历经土塘、土石塘、鱼鳞石塘等过程。在劳作中,为协调步伐,鼓劲解乏,塘工们集体创作了撬石、翻石、扛石、打夯、打桩等系列号子,通称“塘工号子”。号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苍南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专为婚丧及其他喜庆吉日吹奏的民间乐队组织,俗称“吹打”或“吹打班”。苍南吹打,主要为吹奏和打击乐器。“吹”以笛子和唢呐为主,“打”以锣、鼓、钹为主,辅以大胡、板胡、二胡等弦乐器,其演奏一般可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现...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上虞民间吹打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大敲、背敲(小敲)粗犷宏大 细吹细敲文静幽雅 婚丧寿庆活泼欢快 道教吹打古朴厚重,都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的格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演奏乐器以唢呐、招军和锣、鼓等打击乐为主,锣、鼓等打击乐也与丝竹为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磐安吹打,包含《四吹》、《磐安先锋》等民乐项目。《四吹》,流行于磐安县深泽乡一带,是一种古老的丝竹锣鼓乐,旋律为五声音阶。用笛子、筒萧、板胡、科胡、扬琴、牛腿琴、月琴、琵琶、笙、三弦、二胡、四弦胡等乐器合奏;用木鱼、板鼓、碰铃、七姐妹、五音...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廿八都山歌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唐乾符五年(878),黄巢在仙霞山区“刊山开道七百里”,欲趋福建,起义军与唐朝云贵川的拦截部队发生过多次殊死战斗,双方都有诸多兵员潴留在仙霞山区,后移民至廿八都。属云贵川的人民带来了西南山歌,属黄巢山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龙头龙尾》是流行在洞头区的一首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它在民间风俗生活中婚丧兼用至今。100多年前,民间艺人从福建带来南昆调,以此为基础,经过几代人演奏、提炼、加工成优秀的器乐曲。全曲由《水波浪》《龙头》《龙尾》《状元游》联缀而成,演奏起来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吹打,又名集锦头通是昆曲曲段连串起来并配以丝竹和打击乐器进行吹拉弹唱的一种民间乐曲,发祥地在平阳,流行于温州市区、泰顺等地。演戏前常要打头通,俗称“闹场”。头通一敲,观众便从四面八方赶来。以笛子为主奏,配以板胡、二胡、三弦等弹拨乐器,鼓板、...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金华山歌地域性风格特点鲜明,曲调高亢激越,韵味绵长,具有情真意切即兴创作、节奏节拍散整结合、旋律起伏线性交错、衬词衬腔特色独具等特征,故它有较高的音乐审美和研究价值,从婺剧、金华道情等艺术形式中都能发现金华山歌的影子。许多诗人、作家也从金华...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仙居山歌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仙居山民文化的精髓所在,仙居山歌具有越地山歌“越调”的共有特性,同时又兼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风格吟诵性强,动声长言,情绪爽放,再加上吴语方言演唱,其声也别,其言也特,自成一格。...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畲民自称“山哈”,擅对山歌,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为媒,以歌相贺,甚至以歌当哭。一盘一答之中,饱含着民族的信仰崇拜乃至丰富的风尚习俗。畲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旋律深沉,曲调优美,内容繁杂、风格简朴。题材上多姿多彩,调式上具有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鼓亭锣鼓由鼓亭和音乐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密不可分,故称为鼓亭锣鼓。鼓亭为一座三层四角亭,高二米三十左右,一米余见方。垂檐翘角,回廊曲栏,前后对门,两面开窗,中悬彩灯,传统建筑式样。整体造型类似古代皇宫的角楼。以紫竹为架,四壁用绢、绫、绸等丝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平阳卖技是一种游春喜乐活动,集中在除夕至正月初五的夜晚。艺人俗称“技郎”或“卖技先生”,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方言押韵,无白口,不用乐器伴奏。唱本俗称“卖技书儿”,民众相互传抄。技郎手提灯笼走村串户表演“门头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浙江的古琴艺术,因其地理环境、气候风物、语言习俗的不同,因此,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琴派的“浙派古琴艺术”。其发展,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古代浙派古琴艺术始于南宋,郭楚望被认为是浙派古琴艺术的创始人,形成当时琴界最重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相传“十番”是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音乐,明代宫廷御医楼英辞官返乡时将“十番”音乐带入家乡——今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楼塔细十番曲目没有乐谱,长期以口传身授传承,以致许多曲目失传,清光绪年间,留学日本的楼岳堂回乡后,发起“十番会”并出任第一任会长...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越歌是产生和主要流传在绍兴一带的歌谣,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提到《弹歌》、《涂山歌》等,一般认为春秋末期绍兴已有越歌流传。富有地域特色的越歌来自民间,真实地抒发了人民大众的心声,内容涉及劳动、时政、历史、...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畲族是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生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内容,可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四种类型。 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大部分是即兴演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三字经》诞生于宋末元初,直到明代才广为流传,明清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南宋150余年间,宁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人文荟萃,全社会尊师重教、薪火相传。“庠声序者,洋洋邹鲁”。甚至在农村也出现了人人读书那样浓烈的文化氛围。这才有可能使得像《三字...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师爷故事是由一系列以“绍兴师爷”为主要人物的轶事趣闻组成的民间故事,以及文人据此加工创作的机智故事。内容丰富,地方特色鲜明。其题材广泛,情节跌宕,充满神奇和智慧,为其他曲艺、戏曲、影视等艺术所取材。绍兴师爷故事的原创性、地域性,是绍兴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朱三与刘二姐》是江南著名的民间叙事诗,主要流传在富阳、余杭、湖州、长兴和上海松江一带。情节曲折生动,讲述苏州货郎朱三与屠场老板之女刘二姐自由恋爱,私奔野合,遭受迫害,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采用比兴手法,凄婉动听,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长歌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钱王传说是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生平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群。临安是钱镠的出生地和归息地,也是钱王传说的发源地。钱镠身经百战,开疆拓土,创建吴越国,当地民间不断有关于钱鏐的口头传说滋生流播。钱王传说的内容主要有钱王生平、家世的传说,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湖传说是历代流传于西湖周边以及杭州地区的各类民间故事的统称,以叙述杭州西湖当地“名山、名水、名人”的故事为其主要特征。它是由人民群众创作讲述的、与西湖及杭州地域相关联的一种生活形态的口头民间文学。...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徐文长故事是以讲述徐文长的机智幽默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口头故事群,素有“南有徐文长,北有阿凡提”之说。徐文长故事滥觞于明清,盛传于民国,成熟于当代,其传播以绍兴为中心,波及浙江和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并传至海外。已被记录成文字的徐文长故事多达4...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徐福东渡传说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命徐福率领3000童男女及数百名工匠、兵员出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规模移民,也是开创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的最好证明。慈溪的达蓬山原名香山,因有徐福在此启航东渡...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徐福东渡传说是流传民间的秦方士徐福赴蓬莱仙岛岱山求仙取长生不老药的种种传说。这些传说在魔幻仙化中融入海岛地理环境、地方方言、地域物产等元素,涉及造船、航海、科技、民俗等内容,具有强烈的传奇性、文学性、地域性、知识性等特点,是我国徐福文化研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烂柯山,一个神仙下棋的地方,一个声名远播的旅游胜地,一座蕴含着丰富民间传说的宝山。早在晋代时,这里就流传着王质采樵观棋遇仙的故事,自晋以降,由“王质遇仙”衍生出的民间传说,达六七十个之多:有各种版本的王质遇仙、成仙的传说,有精彩纷呈的仙道传...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千百年来,观世音作为一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一直在舟山民间被广泛地传颂和信奉。舟山各地流传的“观音传说”大多从普陀山生发出来,千百年的观音传说历史沉积了十分丰厚的观音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和国界,成为一种“劝人为善、爱好和平”的...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徐福东渡传说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命徐福率领3000童男女及数百名工匠、兵员出海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规模移民,也是开创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的最好证明。慈溪的达蓬山原名香山,因有徐福在此启航东渡...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防风传说是最早记载于《国语·鲁语下》,并活态传承至今的口头民间文学。其流传以现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境内封、禺二山之间及周边地区为中心区域,包括《尧封防风国》、《大禹找防风》、《防风之死》、《防风三难大禹》、《防风塔》、《防风井》、《四弟相...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是从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和他生死与共的挚友、出身弃儿的国清寺厨僧拾得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以天台为中心的区域。宋代以后,随着寒山诗影响的扩大,渐渐地从对寒山、拾得不是骨肉亲逾兄弟的情谊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张璁(1475—1539年),号罗峰,龙湾区历明代改革家,官至明嘉靖朝内阁首辅,俗称“张阁老”。民间留有很多的轶闻、掌故,流传在八百里瓯江流域,扩到黄岩、台州、平阳、苍南,四百余年来口耳相传,成为温州民间口头文学库藏中的瑰宝。张阁老故事具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高机与吴三春传说》讲述了明嘉靖年间,苍南织绸高手高机与龙泉县吴员外的独生女吴三春坚贞不移、曲折生动、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被称为“浙南的梁祝”。400多年来,先以山歌、道情、花鼓、渔鼓、鼓词、参龙等说唱形式在苍南流传,后扩散到整个浙南及周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六朝隋唐时期,天台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遗名录。其原型是公元1873年发生在浙江余杭县的一件大冤案,此案曲折离奇,被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案发后,余杭民间便以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形式口耳相传,广为流播,在清末民初达到高潮,人人传讲,处处咏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施传说发端于诸暨,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的流传,最早文字记载于《墨子》《孟子》等,经历代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距今1600余年,起源于上虞祝家庄民间口头传说,后在上虞、会稽(今绍兴)和宁波一带以口口相传的故事歌谣形式逐渐扩散,流播全国及至海内外。梁祝传说是以梁山伯、祝英台为主线的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如今已成为男女两性忠贞不渝的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白蛇传故事肇于唐、五代,基本成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粱祝传说发源于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经长期流变、发展,在浙江省宁波地区逐渐形成以梁山伯墓为展演场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宁波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文化。其内涵包括:古老的梁山伯庙、梁祝墓及其承载的文化 每年两次的梁祝庙会及仪式 周期性举行的以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三国蜀相诸葛亮后裔世代居住诸葛村,随着人丁兴旺,俊彦辈出。其子孙为纪念先祖诸葛亮,建造了“大公堂”、“丞相祠堂”,每年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明嘉靖七年,明世宗给南阳郡的忠武侯庙颁了《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的敕文,规定忠武侯庙行春秋二祭,“春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刘伯温(1311-1375),名基,被誉为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伟人”,与中国历史上的姜子牙、诸葛亮齐名为三大军师。应朱元璋之邀,赴金陵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统一中国。明朝建立后,帮朱元璋制定《大明律令》等法令律例。朱元璋赞其为“学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诸暨西路乱弹是南戏在传播中融入昆腔、高腔、京腔、徽戏和诸暨本地语言、曲调等,而发展衍变形成的多声腔类乱弹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道光、同治年间,并流行于嵊州、绍兴、萧山、浦江、义乌等邻县。诸暨西路乱弹以三七五、二凡为主要唱腔。伴奏乐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传统舞蹈断头龙古称“江西龙”,起源于江西玉山地区,清末明初时传入金华地区,流传于兰溪市水亭畲族乡。断头龙源自一个传说:一名龙王违抗玉帝圣旨给百姓下雨而被斩,百姓为了感激和纪念他,每年春节、元宵之际,人们请出所祭龙头,与扎制的龙身合一而舞以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嵊州泥塑开始成规模是在七十年代,创建历史不长,但由于吸收众家之长,而自成一派。它以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而驰名国内外,远销世界各地。嵊州泥塑创制于民国前,当时该县城关镇东街设有菩萨店,艺人们用“手捏泥人”的方法,手工制作并出售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翁洲走书是流行于舟山海岛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是舟山曲艺界的重要曲种。长期以来,翁洲走书因其地方特色浓厚、曲调风格独特、表演观赏性强等特点,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深受海岛城乡群众的欢迎。它与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等其他的走书艺术一起,构成了浙...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台州刺绣又称海门雕绣,在当地传统彩平绣基础上吸收了欧洲雕、抽技艺而逐渐形成的,以独特的“雕平绣”闻名于世,成为全国重点保护的24个刺绣品种之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临海泥塑流传于临海市杜桥镇及周边地区,以沿海平原的青丝粘土为原料,以点、压、塑、捏等诸多手法堆塑而成。以塑造戏剧人物为主。素彩人物朴素自然,彩塑泥人色彩上喜用大红、正绿、全黄、云清等原色,色彩搭配,对比强烈。...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玻璃银光刻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其工艺流程为涂蜡、刻线、腐蚀、镀银、着色等,整个制作工艺较为繁琐。  玻璃银光刻是在镜中作字画,因线条均为银色,故称“玻璃银光刻”。表现题材广泛,以传统人物、花鸟为主,线条细腻柔和,色彩艳丽,永不褪色。传承...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俗称“挑花”,早在明代,已在民间流行,是浙江省抽纱刺绣制品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种,主产于温州。挑花是手工制作,要求落针点要准确,力度均匀,针法平整流畅,布的背面要求针脚线列成一列整齐的平行线。以十字形针法显示其特点,利用棉布经纬原理,以纱支交...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彩石镶嵌起源于清光绪八年,利用叶蜡石的天然色彩,以浮雕的创作手法进行雕刻,而后将之镶嵌在木制品上完成工艺。题材上大都表现人物、花鸟、走兽等,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由于彩石镶嵌技艺精湛,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深受大家喜爱,产品远销东南亚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桐庐剪纸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乾隆《桐庐县志》“桐江风俗”载:“嫁娶之日行亲迎礼用新轿花灯鼓吹前号” “送殓设灵座供主七日” “人日前后竞以纸糊各种龙灯及竹马极工巧”,还有更多的窗花、礼花、衣饰花、喜花和寿花等等,这些在明清时期桐庐十分盛...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兴竹编灯笼发源于滨江区西兴街道,始于南宋(950年),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西兴原为两浙门户,浙东运河之源,人文荟萃、商业发达,又因官吏,客商过往频繁,投宿者晚间需照明用具,促使西兴灯笼发展。其制作成型需经过剖竹劈篾、编制灯壳、糊纸着色、上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昌化鸡血石是中国特有的宝玉石品种,因出自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故名,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石之一。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春秋战国时期先人开始利用昌化石进行雕刻。明代已有关于鸡血石雕的记载。清乾隆年间以后,逐渐成为宫廷官府收藏的珍品,为名人雅士所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针刺无骨花灯,仙居当地民间称为“唐灯”, 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闻名。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分单灯和组灯两大类。历史上单灯品种共有80余种,组灯15种。先后多次获奖,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缙云剪纸是较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大多以戏曲为题材,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良,具有浓郁江南风格。其技法注重神似,以阴阳相结合,讲究大的影像轮廓,剪出影像中的细阴线,在剪人物时,不剪面部五官,主要刻画剪影动态,只剪七分,注重动势,脱形取神。衣褶以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临海剪纸流传于临海张家渡一带,是用剪刀将纸剪成或镂空成各种各样图案的民间艺术。作品细致,线条柔和,粗细皆备,整体构图完美、玲珑、秀气、雅致,并注重线面结合,在严谨中见灵秀,在精细中见匠心,寄托了百姓祈愿风调雨顺、吉庆平安的美好愿望。...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炼火流行于浙南山区一带,在农耕社会人们将火视为神灵加以崇拜,炼火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就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崇拜和祭祀。云和炼火一般在新庙宇落成、修复或重新雕塑佛像以及家庭安置香火驱病消灾等醮事活动中进行,成为某些佛事和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炼火”又称“下火海”,典出唐朝肃宗(李享)年间(公元756-761年)就有这种活动,炼火是一种长期存在民间的道教施仪形式中的一部分。其目的:一为祈求天下太平 二为祛邪避凶 三为保一方清吉,无灾无难。仪式现场用干净木炭七至九箩筐,条砖5-7...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300多年前从迁移到洞头列岛的渔民们长年累月在海上作业,生活单调,空闲时间便讲“闲谈”、笑话来打发时间。天南地北、神仙鬼怪什么有趣讲什么,最初的海洋动物故事,便是在船舱、补网场、酒肆里产生的。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内容丰富,如《鱼为什么没有脚》、...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道情又名”渔鼓”,由艺人捧一个”渔鼓”和两块“间板”进行演唱。 龙游道情表演上熔“说、表、唱、演、敲”于一炉,揉“手、眼、身、法、步”为一体,唱腔简单纯朴,大多带有吟诵性,基本调虽简单, 表现力很强,可随情节的展开,人物感情的变化,唱词长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夹缬是中国最古老的“三缬”(绞缬、蜡缬、夹缬)之一。蓝夹缬技艺可上溯至秦汉,现为浙南地区独有,曾长期而又普遍地流传于温州市各县(市、区),至今完整保留不多,瑞安尤以花版雕刻、靛青染料炼制技艺见长。其原理是将两块刻有纹样且能互相吻合的型版夹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蓝夹缬是古代夹缬的一种,蓝色印染的一种棉织物品,曾是浙南地区民间最普遍的日常用品。蓝夹缬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气息,被誉为“蓝花布上的昆曲”,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蓝夹缬程序繁多,主要分为制靛、制作雕版和印染三步。乐清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城北...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海宁摊簧于民国初年(1930年)由上海浦东传入,最初所唱节目比较正规,内容严肃、严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在演唱正本戏的中间插课“说新闻”沪摊,这些节目短小精悍,加上方言说唱和节目内容的自编自唱,深受群众的喜爱,增加了演唱效果,起到“锦...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蛟川走书是宁波地方曲艺中的一个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独具的曲种。流传于北仑等地,追溯渊源,迄今有一百多年历史。蛟川走书的曲调有30余种,常用的有20余种。如:小起板、基本调(蛟川本调)、赋调、抗调、词调、平湖、哭调等,但至今还保留着落调时的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浙江和华东地区的主要曲种之一,其最主要的乐器牛筋琴独一无二。始于明代,由横阳(即今平阳)的里巷歌谣与词曲合并而成,后承受戏曲鼓乐衣钵及吸收民间曲调而发展起来。温州鼓词分大词和平词两种。温州鼓词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处州乱弹起始于晚清,距今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流行于浙江丽水一带的戏曲剧种。上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处州乱弹戏班相继在丽水盛行,有小山班(以大港头镇小山村为主)、石牛班(以碧湖镇石牛村为主)、丽云班、保定班等民间戏班组织,分别在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永嘉乱弹又称温州乱弹,是中国浙江传统戏曲中的一大剧种。温州乱弹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浙江三大乱弹之一。温州乱弹唱做念打,文武兼备。武戏以民间拳术和武技拼凑。唱腔高昂,念白自温州话、普通话结合而成。乱弹主要曲调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其伴奏乐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安吉县孝丰镇大河项家皮影戏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项家祖先从河南省桐北县传入安吉县孝丰镇大河村。在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项家皮影得到长足发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项家影偶以牛皮为原料,用挂薄透明的牛皮雕刻人物,再涂...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也叫“跑竹马”,属于马灯舞范畴,因其马头特别高而命名。早先的马灯舞都是单骑独舞,后来发展成红、黄、蓝、白、黑五色马队,经常扮演一些神话传说人物,并以丝竹伴奏,唱一些民间小调。舞时以梅花形为主,配以快步跳跃,慢步倒退。艳丽、跳跃、简洁、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东吴战马又称龙门竹马,流传于富阳区龙门镇,相传朱元璋的御马在西天目一带丢失,变成神马,为百姓驱妖灭灾。为感谢其护佑,人民于每年新春佳节跳竹马相庆,以祈吉祥。道具以铁皮制成马脸与马嘴,用竹篾编制成马头与马屁股的框架,外面用彩布、彩纸材料进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马金霞山高跷竹马舞,历史悠久。相传,霞山先祖郑元寿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迁居开化,不久即出使戎狄,演绎了一段苏武牧羊的故事。为纪念郑元寿以及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薛仁贵、罗成等八位唐代开国元勋,霞山郑氏后裔将流传于安徽一带的高跷和流传于...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象山渔民号子,由传统渔业生产上的渔民号子和海洋运输业中船工号子等组成,统称渔民号子。它是渔民、船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自发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充满着渔民(船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雄壮、豪迈、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畲族民歌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以歌对话。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白水洋豆腐以优质的六月豆、优良的水资源等为原料,通过选豆、磨豆浆、滤浆、煮浆、捞豆腐皮、点浆、豆腐成形等工序制作而成。白水洋豆腐比一般石膏豆腐更软、嫩、鲜滑、不易破碎。白水洋人以独特的传统技艺制作出来的白水洋豆腐以其口感佳、有香味、营养价值...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与安徽、江西交界,地处偏远,山多地少。自建县伊始(北宋太平兴国六年),乡民便多在山上劳作。为排解寂寞,消除劳累,自编自唱山歌,“满山唱”由此得名,并口口相传,代代传承,延续至今已一千多年。“开化满山唱”是全县范围内民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塔山元宵灯会是以鸣群锣、抬古亭、“请老爷”、放铳花等形式来展现的。说是元宵灯会,其实在正月初十就开始鸣响群锣,首天为4担,至十四增至36担,并在广场集中,由大旗引路,19杠古亭、抬阁、秋千随后,到塔山庙“请”出“濠公老爷”,再走街穿巷进行巡...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钱王祭是钱氏家族后裔长期以来在祖庙(宗祠)钱王祠举行的元宵节祭祀仪礼,缅怀先人功德,又称“元宵钱王祭”。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明代嘉靖年间迁建至西湖南岸,供奉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钱氏三世五王,旧称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玉环渔民号子是伴随着海洋渔业生产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民间音乐形式,其以粗犷雄壮的旋律,鲜明独特的个性而著称。使用方言,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字数以三字句、七字句为多。...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明中期,世代制瓷的沟溪乡上叶村部分工匠(姓氏以曾、巫、蔡、罗、叶为主)移居到距离上叶村十多公里的瓷土富藏地,成为衢州市白瓷生产重要基地,即为今日的碗窑村。 1979年---1981年,在传统白瓷的生产工艺基础上,作为省科研项目“莹白瓷”在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张氏骨伤疗法是指诊伤重全身、察局部、详查病情,手法求灵巧、以巧胜拙,固定超关节、小夹板、固定灵便,用药审部位、辨虚实、注重胃气的一种正骨疗法。浙江富阳人张永积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的,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百草伤膏治疗为特色,因其悠久的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钱塘江因特殊的喇叭状出海口,在海潮的作用下,形成了举世罕见的涌潮奇观。“钱江观潮”是流传在钱塘江一带的一种传统民俗。“八月十八潮 ,天下壮观无”,因这一自然遗产的长期存在,老百姓逐渐形成了与潮相关的一系列文化习俗,大致有:观潮、弄潮、抢潮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钱江观潮习俗,始于西汉,盛于南宋,元、明、清蔚然成风,它广泛流传于钱塘江出海口的杭州、海宁一带,主要包括潮神信仰习俗、弄潮习俗、观潮度曲习俗、有关钱江潮的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商贸习俗等多项民俗事象,其中尤以潮神祭祀、铁牛镇海、造塔镇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是专门用于骨伤科外用敷贴的传统硬黑膏药制作技术,所制膏药疗效显著。据清乾隆年间修订的明朝《杭州府志》卷九十六方技中记载:“朱养心,余姚人,徙于杭,幼入山,得方书,专门外科,手到疾愈。”目前尚保留的主打产品有:朱氏狗皮...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叶种德堂中药文化以师徒传承,多年来潜心研究医术,不断传承创新,凭借其传统、精湛的制药技艺,闻名于世。叶种德堂中药文化作为清河坊中医药长廊的文化内涵,在提升清河坊、南宋御街的文化底蕴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传播中医药文化,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是杭嘉湖一带重要的中医流派之一,在浙北、上海、苏南有较大影响。姚派中医内科创始人姚梦兰,中年患重病几死,愈后悉心钻研医药,成为“晚清浙江四大名医之一”。姚派历代名医辈出,如沪杭名医叶熙春、浙江名医姚耕山、莫尚古、马幼眉、杭州名医史沛棠。...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章氏骨伤疗法始创于清道光三年,至今已180余年。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在正骨手法、外固定、中药内服、膏药和药膏外敷治疗骨伤疾病方面独树一帜,成为骨伤科的一大流派。...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蒋家山接骨医术,是蒋氏祖上于清乾隆后期,从福建泉州南少林寺学习的接骨医术,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逐渐积累而成的。是民间传统接骨技艺在临海的遗存。...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风土记》载:“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正中节,故作种种物避邪恶。”因此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包薄饼的习俗,还有在门楣上插艾叶,饮端午茶等习俗。 松阳端午茶,又名百草茶、百家茶,相传是叶法善采制的卯山仙茶,经洗、切、揉、炒、晒制而成。每逢...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宁波寿全斋药店创设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始人为王立鳌和孙将壳(后孙退出,由王氏独家经营,代代相传,解放后历经公私合营、股份制企业等,现为民营公司),原店址在最繁华的今中山东路56号。该店以其品种齐全、加工精良、服后能让人延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王燛薪堂中医正骨疗法,由王氏祖先王宗茂创自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迄今已传9代。王燛薪堂中医正骨疗法主要通过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祖传“正骨八法”,结合牵引固定,治疗四肢骨折、脊椎骨折、婴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老年人股骨颈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越医始于春秋,兴于东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不但流传在绍兴市属全境,还辐射全国乃至海外华人居住的地方,在日本、朝鲜等影响甚大。其传授方式除师承口授外,也可通过著作自学私淑。“越医”之记述早见诸史书、方志、各类文集笔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杨继洲针灸”是浙江衢州地区的一个中医针灸流派,源于清光绪年间,以《针灸大成》为基,非同姓嫡传,以里籍同乡为纽带,历经六代,薪火相传。杨继洲针灸在衢州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孕育而生,其最主要的杨氏家传针灸技艺始见于1601年出版的《针灸大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香菇砍花技艺在西晋张华《博物志》有记录,并记载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何澹所著《龙泉县志》,在我国延续了1000多年,除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之外,非菇民得不其法,“概莫能为”,且形成了一套十分严密的行规,技艺不得外传。菇民区山高水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溪小花篮是西湖区具有民间特色的工艺品,发源于老东岳村,相传清末流传至今。当地农户造房子上梁时,要在新房前放上两根竹子,竹子上挂上两只小花篮,称“发篮”, 寓意“节节高升,发家致富”。小花篮品种有十余种之多,制作流程分选材、撕篾、上色、搭底...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保护和美化书画、碑帖的传统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杭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绫、罗、锦、缎等丝绸织物品种齐全,加之浓郁的书画艺术氛围,形成了特有的书画装裱技艺。杭派装裱,承宋裱之精华,融苏裱之素雅绵软,自成一派...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的杭州潘永泰棉花店,前店后坊,是杭城最后一家传统手工弹制的棉花店,几乎每户杭州人家庭都有使用潘永泰棉花被,一说起棉被定会想起“潘永泰”来。 中华老字号“潘永泰”一直以一个活态的能参与的非遗展示窗口形式存...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杭州天竺筷号称“江南名筷”,源于清代,因产自杭州天竺山一带而得名。当时的天竺是杭州的佛国胜地,香火甚旺。为接应众多香客素斋,僧人就地取材,取当地小竹为筷。当地住户发现商机,农闲时取小竹成筷,修饰筷头,并在筷身烙上鱼虫花草、菩萨活佛、店家字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香菇砍花法传统技艺相传为吴三公所创,在我国延续了800多年,除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之外,非菇民不得其法,“概莫能为”,且形成了一套十分严密的行规。 菇民将树木砍倒后,根据树种、树龄、树木大小的不同,用斧头在树上砍出深浅不一、疏密不同的斧...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叠镶铜建筑技艺清朝道光年间在沿海地区已有相当的发展。主要品种有100余个,包括人物系列、吉样动物系列、古建筑系列、壁画系列等,其中古建筑系列是历史最悠久的产品,有60余款,典型的有“麒麟、蝙幅、龙包柱”等款,用途最广。锻打铜雕有制图、熬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云和瓯江帆船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云和县志》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467),瓯江上游就有木帆船通行,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瓯江帆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支线,先进的生产生活信息和文化通过瓯江帆船被带到了闭塞的山城。作为一...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泠印泥是金石篆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石篆刻艺术的载体。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由西泠印社创始人叶为铭、丁辅之、王福庵等人共同研制而成的,印泥制作主要用于篆刻、书画印章等的著名传统手工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与西泠印社的篆刻创作、手拓印...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遂昌山民筑窑烧炭的历史悠久,好川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表明,当地人们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开始用炭。 遂昌竹炭的烧制主要有选址筑窑、伐竹、烧制、存放、加工等工序。筑窑时以小石子、黄砂、红壤土、食盐等拌匀作填料,经夯实成窑。烧制时要选用五年以上老竹,先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京砖,因其形状为正方形,故俗称“方砖”。明清时期,多用于建造京城和皇宫,所以亦叫“京砖”。也有人认为这种砖是造金銮殿用的,因此也称“金砖”。 京砖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仅制坯泥一项,就要经过选、冰、碾、浆、筛、沥、练等七道工序。京砖烧制更是一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云和木玩具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大批木匠就已掌握了娴熟的木作技艺。云和木制玩具制作技艺复杂,集技术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身,综合运用设计、制材、木工、雕工、绘画、上漆、组装等工艺流程,并融合传统文化的精华,起到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金漆造像技艺是以天然生漆与金箔为主要原材料造像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天台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早在东晋时,金漆造像技艺就已经成熟。...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运河元宵灯会是拱墅地区百姓常传不衰的兴事。灯会最繁盛的是在农历正月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其中十五元宵是高潮。《梦梁录》中曾描写了南宋时杭州灯会的盛况,正月十五夜人人出游,个个提灯,既是观灯,又是赛灯。历经多年的积淀,运河元宵...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卵石镶嵌技艺是流传于仙居的一种用卵石装饰地面或墙体的传统手工技艺,融传统美术与泥瓦技艺于一体,以卵石为主要材料,在路面、天井、门堂或墙体上拼装各类图案,使之成为一首首凝固的诗,一幅幅永恒的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大洲厨刀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光绪1890年,是衢州历史上的名牌产品之一,至今已有120年的生产历史。大洲厨刀打制讲究“一炉二炭三钢四铁”,只有这四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打制出各种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刀具。经过一代接一代的技术传授和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毛笔是我国汉字文化特有的书写工具,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需求应运而成,脱颖而出。毛笔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     杭州邵芝岩笔庄毛笔制作技艺操作纯系手工,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蒲...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王氏大花灯是流传在温岭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大型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讲究,劈篾、扎制、凿纸、剪纸,技术性要求高且制作工序复杂。传统灯彩分为龙、凤两盏,呈宝塔式,因“高、大、精”而闻名台州。...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嵊州紫砂其前身为“老协兴陶厂”建于清乾隆年间崇仁镇赵马村,而后改称“复兴窑厂”,解放后更名为嵊县陶器厂。主要生产粗陶缸、钵、盆为主,因烧制的产品坯体呈紫色。70年代初开始研制紫砂产品,73年研制成功,填补了浙江紫砂空白,78年更名为“嵊县紫...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三乌文化”之一的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乌篷船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乌篷船制作分船体、船篷和桨橹的制作三部分,其区别于其他船只的关键在于船篷的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江山唐代属西安府,“西砚”由此而得名。民间流传制砚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咸通年间,明初制砚规模渐大,万历年间达鼎盛期,已有产品经陆、海路传入中亚、东洋和南洋。制作西砚的砚石,产于江山市大陈乡西溪一带(与常山毗邻),此处山石兀立,幽谷深源,盛产...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纽扣是各式衣服上左右两襟的搭封饰件,传统纽扣有盘香纽扣和贝壳纽扣两种。贝壳纽扣的原材料主要是产于当地的河蚌、三角蚌、麻麻蚌和香蕉蚌的壳。这种天然贝壳质地坚硬,颜色自然、洁白如玉。根据需要,可以做出14型、16型、18型、24型、28型等各种...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乌金纸主要用于制作金、银、铝箔时的垫铺,并且只有浙江才能制作,所以当时曾有“天下浙有乌金纸”的说法。崧厦蔡林乌金纸具有纸张既韧又薄,墨匀无斑块、色泽乌黑铮亮的特点,且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经过三大环节、72道工序方能完成一张完整的乌金纸。用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长兴县是浙江省出产紫砂陶器的产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紫砂陶土资源。长兴紫砂陶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紫砂壶与紫笋茶、金沙泉同为“品茗三绝”之一。紫砂壶的制作使用多种形状的椎、碓、镖、钗等十余种工具,用全手工拍打镶接技法,经打泥片、打泥条、拍身筒、搓...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婺剧的盔帽分为硬的和软的两大类,硬的叫盔头(硬盔),软的叫软巾。软巾采用软缎、粗布、夏布刮浆衬里、盘金叠绣而成,如:八仙巾、披巾、马夫巾、算命巾、罗帽、青毡、红帽等等。而盔头则是用手工毛边纸上浆,一层一层地粘上八至九层,烘干成厚纸板,按样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嵊泗海洋渔民服饰制作是嵊泗岛民在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门手工技艺。海洋渔民服饰是渔家人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必需品,一般可分为日常生活服饰、劳动服饰,婚嫁幼婴服饰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是渔民劳作时穿的十字裆龙裤。嵊泗海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是以手工制作中国式传统服装的独特技艺,她的传承保护单位杭州利民中式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百余年来从未中断过中式服装生产的老字号企业。她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文化精髓、高超的传统工艺技能,秉承“量身定制、精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拷绢,又称殿前绢。有史料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叶,主要流行于路桥洋屿殿附近的下梁、新桥一带,以生丝和蚕丝为原料,薯莨为染料拷成布匹的传统技艺。拷绢坚润胜于纺绸,绢面光滑,质硬挺刮,为夏暑避热之上品。穿在身上,既不沾汗,又能透风,而且牢固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蚕种选用自育“莲心种”,又称“湖蚕”,品种优良,特适于缫制优质蚕桑丝。“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主要工序有搭“丝灶”、烧水、煮蚕、捞丝头、缠丝窠、绕丝轴、炭火烘丝等。1851年,“辑里湖丝”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婺剧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有婺剧的历史就有婺剧“行头”(包括戏服、盔头、鞋帽、刀枪、道具)的历史。传统婺剧戏服有软件与硬件之分。软件,通俗讲就是柔软丝绸和软缎服饰;软件有官衣,红、篮、白、黑等十多种,客衣有红、黄、黑、绿、水红等十多种。硬...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永利木杆秤始创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永利木秤制作精巧细腻,工序合理严谨,做工精湛独特,凝聚着木杆秤传人的聪明智慧,匠心独运,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在江南木秤制作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钉秤是永康百工技艺之一,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永康钉秤始于宋代,兴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鼎盛状况,钉秤从业人员多达二万余人,永康也因之获得了衡器之乡的称号。钉秤技艺的主要内容有:选材、刨杆、安装配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濮绸是桐乡濮院出产的传统丝绸产品。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一,有“天下第一绸”之称。濮绸品种繁多,有花绸、花绢、花绫、花罗等。具有质地细密、柔软滑爽、色彩艳丽、牢度坚强等特点,跟当时的杭纺、湖绉、菱缎合称江南四大名绸,不仅远销海外,而且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开化纸,又称“藤纸”“桃花纸”,其细腻洁白、簾纹不显 、温润柔滑、薄中见韧,开化贡纸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风靡朝野,是明清最名贵的典籍用纸。在清代诸多的殿版书籍中,许多重要典籍都是开化纸的刻写本。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 ...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顾家村位于萧山区西南部,属丘陵半山区,盛产毛竹,是造纸的绝佳之地,顾家溪手工造纸历史久远,主要生产原书纸(书法用纸)和宗教用纸,据顾氏宗谱记载 “诸生妙制,名噪洛阳”,可见几百年前顾家村生产的纸已经享有盛名。造纸步骤有:上山砍竹(砟竹)、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木杆秤是民间流传数千年的计量器具,常山县城乡百姓至今仍在普遍使用。 徐正源秤店是常山县最古老且百姓口碑最好的秤店。传承人徐国祯,祖籍永康市芜芙镇双门村。永康小五金世代传承,历史悠久。时至民国,在土地革命时期,因徐国祯的大伯涉嫌通共被捕,其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浙江省临安区千洪制作桃花纸、宣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太平天国以前,历史悠久,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宣纸的生产工艺与桃花纸的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主要是两者的原料不同,宣纸用的主要原料是檀树皮加上稻草。而桃花纸的主要原料是山花皮。两者制作工艺流程复杂...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龙游的皮纸制作技艺是流传于浙江龙游一带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 制作主要原料为三桠皮、雁皮和青檀皮,制作工艺分皮料制作和成品制成2个流程30多道工序,有画仙纸、笺纸、国色纸、特种纸等30多个皮纸品种,其最大特点是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纸的制作,每道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在遂昌农村,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请人雇工时都要做豆腐。 豆腐制作的流程有:选料、脱豆皮、浸豆、磨浆、泡浆、洗浆、煮浆、点卤、包豆腐和压豆腐。 遂昌豆腐制品十分丰富,有水豆腐、豆腐干、千张、素鸡、油豆腐、豆腐皮、豆腐脑、豆腐娘等等。 2009...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东坞山豆腐皮制作技艺因产于富阳区银湖街道东坞山村而得名,已有1300年历史,素有“金衣”之美称,据《富阳县志》记载:“明时东坞山豆腐皮列为贡品”。它以黄豆、盐卤(或石膏)为原料,经过洗黄豆、晒干、脱皮、风壳、冷水泡胖、磨浆、煮熟、滤渣、皮锅...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青口杨氏皮纸是一种在蔡伦造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造纸,鼎盛期在清乾隆年间,是民间造纸为数极少的珍贵遗存。据现存《康熙诸暨县志》《乾隆诸暨县志》《光绪诸暨县志》记载,皮纸一直是当地最为重要的“杂制”“杂货”之首。当时,青口一带山上多榈树、...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自200多年前(清代)崧厦镇“蔡万盛水作坊”开始生产霉千张,曾被誉为宫廷“奇菜”,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之一。至今,崧厦霉千张生产流程日益发展,工艺日趋改进,形成了选材优质、制作精湛、成品上佳等显著特征。崧厦霉千张外观黄净,干湿适中,闻之霉香...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浦江东汉兴平二年建县,豆腐、豆腐皮历来是浦江人民的传统美食,其制作工艺,有据可查的,可追述到元末明初。 豆腐皮是浦江传统名产,历史悠久,它是用大豆或白豆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致而成,其营养价值高,据测定含蛋白质35-40%、脂肪5-20%、...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仙居豆腐为卤水豆腐,口感细腻、嫩滑,味道鲜美,其制作历史非常悠久。仙居豆腐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外,它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延绵了几百年,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是研究社会生产与社会生产力的活标本。...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龙游发糕是龙游特有的一种节日食品。制作十分讲究材料配比和浸泡时间、火候,完全纯手工制作;成品花色品种多样,色泽洁白如玉、 孔细似针、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 ,因“发糕”为“福高”之谐音,寓“年年发、步步高”之吉祥涵意,既为逢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蒋村地处杭州城西,自古是柿子盛产之地,这里的柿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村民习惯在塘旁、河边广植柿树,起到护堤固堤的作用,因此有“柿基鱼塘”之说。在时间的长河中,蒋村人摸索、提炼出了颇具科学价值的柿子脱涩以及柿产品加工方法,不但延长了柿子的销售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三乌”之一的乌干菜,是绍兴乡土饮食文化的象征。每年春季,当地百姓会挑选上好的芥菜进行腌制、晒干,最后制成的成品,放入干净的坛子里密封储存。乌干菜色泽褐里透红,香味浓郁,经久耐藏,蒸煮后油光乌黑,风味别具,传统绍式名菜干菜焖肉更是被誉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湖州震远同,是一个在华东地区享有盛誉的百年老字号。又“吴兴茶食三珍”美称的玫瑰酥糖、椒盐桃片、牛皮糖,是震远同的主要产品。以其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和口味赢得了广大消费人群,蕴涵着湖州地区古老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食品文化。 震远同创自于清同治年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年糕,作为谢年祭祀的供品,含“年年高”的意思,就像南方视馒头为“发”、北方视饺子为“元宝”一样,被列为宁绍地区的食点之首。相传是大禹治水后,给浙江百姓带来实惠,大家就用他老人家整好的水田上结出来的粮食做成糕祭祀。初叫米糕,因为祭祀的目的是希...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八仙糕是清光绪钟稻荪根据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研制而成,结合临床经验制作兼备开胃健脾、和中、止泻、消食功用的保健处方食品——八珍糕。此糕用本地优质糯米加八味中药制成,早期的入糕八味中药为:党参、怀山药、白扁豆、炒白术、薏苡仁、芡实、莲...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斜桥榨菜以“肉质厚实,辣粉鲜红,香味浓郁,咸淡适口,别具风味”而驰名中外。 斜桥榨菜在吸取四川榨菜制作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工艺,扬长避短,进行了香料配方、腌制工艺、产品外观等八项改革, 并提升生产技术,研发了压榨、淘洗、拌料等多种机械,使斜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丁莲芳千张包子是浙江湖州传统的名点。清光绪四年( 1878 ),湖州菜贩丁莲芳以鲜猪肉、千张为原料,裹成长枕形千张包子,配细丝粉,名曰千张包子丝粉头,肩挑叫卖。 后在肉馅中又添进笋衣、开洋,并改为五厘米见方的三角形包子,细丝粉改用以绿豆为原...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金华酥饼是金华地区知名传统食品之一,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酥松、香脆的的口感特点,在我国地方食品中独树一帜,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休闲食品和送礼佳品。 金华酥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是一个精细和繁复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五芳斋粽子是嘉兴粽子的杰出代表,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选料考究,以优等的糯米、猪后腿肉、赤豆沙、酱油等为原料,用优质粽叶包裹,按传统配方精制而成。配以独特的烧煮方法,口感软糯,鲜香美味。五芳斋粽子有“江南粽子大王”的美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萧山萝卜干”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末,文化内涵丰富,是萧山最具特色且久负盛名的地方特色农产品,更是萧山的一张“金名片”。萧山萝卜干在萧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主要产地在东、南片沙区,制作采用传统的自然风干脱水技艺,包括挑选种子、播种培育、收拔萝卜...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楼外楼”店名取自南宋诗人林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名句, 创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以西湖鱼虾、地方食材为原料制作地方佳肴。杭州楼外楼的烹饪技艺南北交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烹饪体系,目前是我国八大菜系中“浙江菜系”的重要组成...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知味观传统点心制作技艺继承南宋传统点心制作技艺精华,是极具地方特色的美味杭帮点心。其以“欲知我味 观料便知”为技艺直奔,恢复和光大南宋时期的传统制作技艺,通过和、揉、压、搓、摁、挤、切、卷、包、折、雕等几十道工序,具有独特的手工艺价值,发展...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宁波菜是中国八大菜系里浙菜的一个重要支脉,其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釜中就有先民们简单烹食的鱼、鳖、蚌等羹菜。《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宋代诗人苏东坡更有对宁波梭子蟹制作的诗赞:“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开化种植山茶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榨油技艺也同样历史悠久,手工榨油,以它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函,纯天然植物油的品质,深受大家青睐。传统榨油工艺大致可以分七个步骤,分别为烘炒-碾粉-蒸粉-做饼-入榨-出榨-入缸。整个榨油过程充满着文化...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青田传统榨油技艺始于唐代以前,章村乡明代就已用油车榨油,清代达到鼎盛,《丽水县志》、《青田县志》均有记载。青田县是我省油茶主产区之一,素有“浙南油库”之称。油茶抗逆性、抗病性强,不需施用化肥农药,是天然的有机食品。传统榨油形式有打板凳油、拗...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松门白鲞又名松鲞,产于浙江温岭松门一带。松门白鲞传统加工技艺以新鲜大黄鱼做原料,经过剖腹、去内脏、腌制、晒干等六道工序精制而成风味独特的鱼干,松门白鲞为黄鱼鲞中之精品,加工历史悠久,加工工艺讲究。其之所以区别于普通黄鱼鲞,是因为松门白鲞从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素以涌潮闻名的钱塘江流域,其两岸百余里沙滩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江盐产区。唐代《越州图序》云:“滨海居人以鱼盐为主”。钱塘江江水咸度为千分之8.5左右(海水咸度为千分之14左右),因钱塘江滩涂土质及江水含盐量的不同,江盐制作工艺与海盐有...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常山传统榨油技艺源自于本地丰富的油茶资源。传统的山茶油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常山县志》(1990年版)根据芳村镇猷辂、寿源等地家谱记载,认定常山在宋末元初已大量种植油茶。至明代中叶,常山油茶种植已广及山区、丘陵。民国期间全县各乡均种有油茶。1...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瑞安老酒汗酿造技艺起源于宋代,明清时期瑞安酿造业已相当著名,不仅畅销本地而且销往福建,酿造技艺普遍流传于各酱酒坊。瑞安老酒汗由采集黄酒煎蒸时所凝结的汗珠状液体而得,因浙江一带称黄酒为老酒,故名“老酒汗”。瑞安老酒汗酒精度64度,品质清冽淳芳...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同山烧是一种诸暨市同山、青山一带村民用高梁烧制的优质白酒,古称“秣秫烧”或“高粱烧”。同山地理环境特殊,当地种植的高梁品质优良,水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采用传统技艺烧制的白酒品质上等。同山烧的烧制有其特殊的过程,主要工艺流程为选料、浸泡、...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海洋鱼类传统加工技艺是浙江岱山海岛居民对新鲜的海洋鱼类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门专业性技艺。舟山渔业资源丰富,鱼类传统加工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余年之前“吴王制鲞”的传说。鱼类传统加工一般可分为抱盐、腌制、风干、糟、醉等方式,代表产品有大...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是中国酱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无绍不成酱”是对绍兴酱产业、酱文化集中兴旺的概括。绍兴的制酱业起于民间,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一说。民国初期,绍兴的酱园作坊多达四五百家,业界人士遍及全国各地,当时就有“绍酒行天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三伏老油亦即三伏酱油,亦称三伏老油,因其需经“三伏”曝晒酱坯后压榨而出,它是美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章恒升酱园产的三伏老油,运用黄豆、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经过浸泡、炊蒸、发酵、天然曝晒等过程,经三伏即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庚为天干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做曲的最好时节是农历的二、三月和八、九月,制作时间需要六七天。其工艺流程如下:(1)浸泡。(2)蒸炊。(3)加醇头和曲娘。(4)发酵。(5)散热再发酵。(6)泡水。(7)站窑。(8)“红地起乌衣”。(9)出窑。(10)曝晒。从米变成曲,整个...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羊岩勾青茶制作技艺产生于临海西北五十里羊岩山。至清代,其制茶技艺已名闻台州府,所制绿茶以“经五开水,汁味尚存”。成品精制的羊岩勾青茶条索勾曲、色泽翠绿、绿中透翠、幽香如兰香高味醇、汤色叶底嫩绿清亮、久饮耐泡回味香绵。...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安吉白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是一种汉族名茶,产自浙江省安吉县。这里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安吉白茶是一种非常特异的茶种,它是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属...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九曲红梅茶” 被茶学家誉为浙江茶区“万绿丛中一点红”。自清代晚期,经历代茶农培植、改良,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随着产区逐步扩大,发展到上堡、张余、冯家、社井、下杨、仁桥一带,在沪杭乃至苏南各城镇得以闻名。九曲红梅茶品质优异,其外型呈褐色,...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紫笋茶,全名顾渚紫笋,是创制于唐代的名茶。自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至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常为贡品,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跨贡最久的茶”。 紫笋茶制作工艺随历史发展不断演进的同时,“古代”制茶方法也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延传至今形成了茶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天目云雾茶又称天目青顶,因出产在临安区太湖源镇东坑村为佳品而称东坑茶。其品质特色,紧结成条,叶质肥厚,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头酌味淡,二酌浓郁,三酌醇和。东坑村的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六百米以上的山坞中,土质肥沃,...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乐清雁荡毛峰产于雁荡山风景区内龙湫背、雁湖岗等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山顶,其中尤以龙湫背所产者为佳。雁荡山产茶历史悠久,约在千年以上。雁荡毛峰北宋时期即传播四方,明代列为贡品。其制作技艺主要经过鲜叶采摘、杀青、揉捻、烘坯、理条提豪、烘焙等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平湖杜经布因是色织布占主导地位,故工艺流程也相对复杂,涉及的专用工具也较多。就整个工艺流程而言,从棉花采摘起,大致要经过晒花拣花、轧花、弹花搓条、摇花(纺纱)、付纱、染纱、浆纱、打纱、经布、上机、织布等11道工序。 平湖杜经布花纹细腻,花样...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苎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织成的布,又名麻布,由于过去用于制作夏天服装和蚊帐,故又称夏布。苎布虽然手感粗糙,但经久耐用,透气性强,又耐磨,一直在百姓生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苎布制作技艺依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每一道工序甚至每一个制作工具都凝聚着劳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开化产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早在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开化的芽茶已列为贡品。“开化龙顶茶”系属条形绿茶,她以“条索紧结挺直,白毫披露,银绿隐翠,芽叶成朵匀齐,香气鲜嫩清幽,滋味醇鲜甘爽,汤色杏绿清澈”优异的品质,被评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余姚当地自古以来百姓达贵一直有着土布的传统,《余姚六仓志》载“明季清初,服尚布素,平民不论贫富,皆衣粗布,贵族亦不盛饰。”余姚土布式样品种繁多,传统制作工艺复杂,分棉加工、纺纱、调纱、染色、浆纱、经布等十多个步骤,五十多道工序,需用到二十多...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棉花)始植于明朝,各家多寡不等,无不种者……妇女勤于耕织者,以之易粟。”可见,在明朝,东阳人就已经开始织土布,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了。据健在的织布老艺人说,早在宋代,东阳就有蚕丝纺织业的产生。旧时普通百姓的衣料以自...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渔网编织技艺是舟山群岛渔民制作捕鱼网具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俗话说:“呒网难抲渔,呒刀难劈柴”。什么时候织什么样的网赴什么样的水域捕什么样的鱼,这是渔民网师心中的一笔清楚的帐。渔网从简单的撩篷、推缉(推网)、扳罾、串网(插网)等数十种,到后来...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席”等,用蔺草编织而成,考古证实,中国草席的发祥地在鄞州的古林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草席已与东北的人参齐名,成为年年的朝庭贡...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南马草席是以灯芯草为主要原料编织而成。南马是浙江省三大草席生产基地之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草席生产基地。南马传统草席,具有柔韧,草色一致,吸汗透气,凉而不冰,制作精良,素净大气,经久耐用的特点。南马草席讲究席面光滑平整,草色基本一致,席草粗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义乌上溪镇黄山村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始建于嘉庆元年,竣工于嘉庆18年,历经18年才建成。因厅里有八个厅堂、七个天井、八竖旗杆和外墙四周有八头门户出入而俗称八面厅。 黄山八面厅设计者将花园置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有别于中国传统建筑前室后园的惯用手...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甬式家具俗称宁式家具,其基础结构与七千前的河姆渡人发明的卯榫构架一脉相承。唐代,有日本头陀对甬式家具作过记载,现存南宋宰相史浩墓前的石椅为当时甬式家具最早的实物写照,明代时其材质以本地为主,型制简扑,其制作技艺至清代则达到了顶峰,整体器物采...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永康地处浙江中部丘陵地带,乡民历来有外出作手工技艺谋生的传统,永康打铜的主要特征:一、流动型,无固定作坊,肩挑工具和铺盖,游走四方。二、单干型,师徒两人为伍,避开同行,单独行动。三、半工型,农闲出门,农忙回家。四、加工型,上门为用户加工和修...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崇仁古建筑群连片成群,具有宋朝遗风、明清特色。群内庙宇、祠堂、古戏台、民居、牌坊、药铺、店房、桥梁、池塘、水井一应俱全。以玉山公祠为中心,保存完整的老台门就有100余座,台门之间用跨街小楼勾连,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体现了先人的“分户合族...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嵊州城隍庙为清代建筑,占地10余亩,清乾嘉鼎盛时期,有建筑约200多间,现有建筑68间。其中溪山第一楼、仪门、戏台为清朝嘉庆九年(1804)重修时所建,风貌依旧,其风格保持了清中期的建筑格局。城隍庙建筑技艺总体布局严谨有序,单体建筑活泼自由...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宁波灰雕是民间工艺与祠堂、庙宇、寺观、大房子(官衙)园林、楼阁等古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采用沿海特产——蜊灰按比例配上骨膏、明矾等原料调成粘性很大,干后很硬的灰泥,然后在设计的鱼、龙、花、鸟、人物的木头框架上进行雕塑(以浮雕为主)的艺术...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绍兴铜雕也称“越刻”,是一门使用金属工具对铜制品进行文字或图案凿刻处理的传统手工技艺。她借鉴融贯了当地石雕、木雕、砖雕、锡雕等的雕刻技法,代表了越地雕刻的高超工艺水平。绍兴自古盛产铜锡,铜的开采、冶炼、制造十分兴盛。2500年前,越国已能冶...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仙居沉香木雕产生于清初。是利用沉香木的特殊材质,综合运用木雕与根雕的技艺而产生的一门独特的雕刻技艺,兼具根雕的奇异古朴,木雕的形象生动。...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锡器制品在我国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我国有关锡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金锡连丹”的叙述。商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用锡与铜、铝合铸体积、容量庞大的青铜礼器 南北朝时期,王室贵族常以纯锡制作冥器 唐、宋两朝,民间锡...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乐清金漆圆木是一项集生活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始于明初,世代相传,主要分布在象阳的汤东、汤西、圆木社和万里桥村等。金漆圆木以木胎为主,器皿造型大多为圆形,也有部分呈方形,集镂、刻、镌、漆于一身,装饰雕刻表现形式以浮雕为主。油漆以金漆...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温岭石雕是指分布于浙江温岭,以花岗岩、青石为主要材料,以仿古建筑和大型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温岭石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温岭人文特征和时代精神。...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缙云石雕是一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石材主要是由火山灰凝结而成的凝灰岩。具有色彩丰富、质地柔和、亲和力强等特点。缙云石雕历史悠久,在宋代,就有詹山下村就有状元陵墓的石兽,经过历代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现已成为缙云著名的文化产业。缙云石雕可分为...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灰塑又名堆灰,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传统的灰塑是以蛎灰为主要原材料,加上络麻、苎麻等堆塑成型的一种技艺。嵊州灰塑源于东晋,兴于唐代,盛于明清,东晋名士戴逵父子便是这项技艺的开山鼻祖。嵊州灰塑的辉煌期在明清...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杭州刺绣以杭产真丝面料和桑蚕丝线为原料,以吉祥图案、文人绘画、西湖风景为表现对象,运用盘金、线绣和金线丝线两者结合的表现手法创作而成。杭州刺绣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宁绍一带,起始多为民间所用,后经历宫廷和闺阁,再回到民间大多为戏剧服装刺绣服务,杭...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织里之地名,是因历史上的织里产桑养蚕,丝织业兴旺而被冠以“织”字。 在材料的应用上,织里刺绣以丝和棉织品为主,而在绣品的用途上,织里刺绣讲究实用性;在艺术风格上,织里刺绣粗犷、简单、实用,图案大多反映民间“平安吉祥”的意愿。 如今,尽管时代...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是一种以天然矿物质为颜料,以殿堂为壁绘绘的一种壁画。它起源于“岩彩画”,是一种古老的画种。余杭的殿堂壁画继承了传统画法,加以浮雕、堆塑、镶嵌等工艺手段来辅助,从而使作品富丽堂皇,更具立体感和艺术性。自南宋以来,岩彩殿堂壁画便在余杭一代一代地...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昌化竹编历史悠久,历经2500多年, 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中典型代表。昌化竹编艺术主要分布于昌化地区,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昌化竹编工艺分为生活器具、工艺品、人物三大类。 昌化竹编艺术的传统代表作品有果子篮、毛泽东像、四伟人像、佛像等。现代竹...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灰塑,亦称石灰堆塑、灰批,是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的工艺,属于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石灰堆塑的内容多为山水、花卉、人物、书法、神话和戏曲故事等,也以龙、凤、孔雀、虎、狮及麒麟等为题材。有些内容还含有民俗寓意,如楼阁瓦脊(卷脊)处,多塑鳌鱼吞脊...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在武义现存大量的明、清及民国建筑中,保留着许许多多的建筑壁画,因这些壁画大多为泥水匠所画,故在当地俗称“泥水画”。武义泥水画多应用在房屋建筑外墙檐口下、排头尖、马头墙、门楣、窗框、照壁及天井院墙檐口下等部位。武义泥水画的表现形式以水墨为主,...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漆金木雕是集木雕、彩漆和贴金等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多用于佛像制作、民间建造和家具制作。传统的黄岩漆金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主要依靠金箔和漆朱红进行装饰。漆工的修磨、刮填、上彩、贴金等工艺都十分讲究,故有“三分雕刻,七分漆艺”之说...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西瓜灯是浙江省平湖市流独创的艺术。具体内容是:在西瓜上雕出各种精美的图画,内置蜡烛或电灯的"西瓜灯"艺术,乃平湖人之独创。每逢夏季西瓜上市,平湖人都要刻制几盏西瓜灯,晚上将瓜灯置于暗处,碧绿的瓜色透着柔和的微光,映出瓜灯上的景物,近看犹如隔...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竹刻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桐乡竹刻以文为主,是典型的文人竹刻。其艺术倾向很有自己的特色。与书画篆刻等艺术相同,桐乡竹刻有重学者文人作品而轻匠人作品的倾向,讲究作者的学识与修养。竹刻者以学者型,儒生型为多,作品...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东阳素有“建筑之乡”、“白工之乡”的美誉。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雕饰之一,砖雕与木雕一起被誉为“江南三雕”。在现存数以千计的东阳古建筑群的雕饰形式,砖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在以卢宅肃雍堂为代表的古建筑中随处可见砖雕的运用。东阳的...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所在区域:

竹壳雕又名“笋壳雕”,是以竹笋壳为主要材质,巧妙利用和发挥竹壳自然朴实的质地美、雅致的色泽美、斑驳的纹理美,集雕塑、剪刻、绘画为一体的民间手工艺品,其特点形神兼备,颇具新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黄华艺人吴正山在传承其父辈竹壳雕技艺基础上进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