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啤酒】名单大全 /十大排名 -凯发k8游戏

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啤酒】名单大全

不仅有清爽的,重口的也让人瞠目结舌。凡是沈阳人,肯定都知道当地的一款特色啤酒——夺命老雪花,原麦汁浓度12°p,酒量再好轮箱走的沈阳人碰上它,四瓶也得见分晓。新疆也有一款“夺命大乌苏”,上头之后后劲也是非常汹涌。

每一个夏季都是啤酒的狂欢节。

吹着空调撸着串侃着大山,这时候再来几罐啤酒,人生幸福莫过于此。不过关于喝什么啤酒,人们可能会吵翻天,有人坚持着“为中国干杯!”的中国啤酒,也有人毫不给面子地甩一句“国产啤酒太难喝,进口酒才是王道。”

不管国产啤酒好喝不好喝,这几年销售遭遇了滑铁卢却是不争的事实。2014年7月以来,啤酒产量就开始打着滚儿的往下掉,从2014年的4921.85万千升,跌到了15年的4715.70万千升,最后甚至惨兮兮的摔到了4506.40万千升。

要知道,这可是近20年来,中国啤酒产量的首次下滑。热情的中国消费者一夜之间都去哪了?曾经的情有独钟现在又为什么嫌弃三连?国产啤酒会一直被嫌弃吗?

国产啤酒曾经深受喜爱

别看国产啤酒现在遭嫌弃,当年刚出生那阵,它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心头好,掌中宝。

毕竟解放前,这可是只有洋人和社会上层才喝得起的神奇液体。

1900年,俄罗斯人在中国哈尔滨开设了第一家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之后的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建立的啤酒厂也主要是为外国人和有钱人服务,普罗大众饭都没得吃,更别奢望饮酒了。

中国的啤酒产业起步于解放后。1958年,一穷二白的中国开始全面复兴自己的产业,啤酒厂也借势遍地开花,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地出现了中国啤酒产业的第一批扛把子。1979 年, 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51.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70多倍。



但是这与80年代中国政府的倾囊相助相比,还只是毛毛雨。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在政府的支持下,啤酒行业就像打了激素的鸡,一夜之间就从幼雏长成熟能下蛋。

那时候政府有多喜欢啤酒产业呢?首先给身份,80年代后期,酿造产业成为了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名背后是一系列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缺设备?超2亿美金引入酿造设备让你后顾无忧。缺模范?青岛、燕京、珠江啤酒都被各所在省挂上了支柱企业的大红花,青岛啤酒更是戴上了“国家级支柱企业”的金绶带。缺资金?除了增值税减免,四大行还一起掏腰包,价值8.334亿人民币的贷款任君使用。


进的是钱,产的是酒。中国啤酒产业像一个充得满涨的氢气球,生产量一年接一年的攀升。仅是青岛啤酒一家,就实现了生产量从1982年的五千万升跃升到1992年1.3亿升的中国奇迹。



中国的啤酒产业那时候就是一个香饽饽,不仅政府喜欢,中国人对于啤酒这样的新潮儿也是爱不释手。20世纪前后,出差的老一辈们还会在各地下酒馆,来北京喝燕京,去哈尔滨跑不了哈啤,去大连你不得尝尝黑狮和凯龙?

不仅有清爽的,重口的也让人瞠目结舌。凡是沈阳人,肯定都知道当地的一款特色啤酒——夺命老雪花,原麦汁浓度12°p,酒量再好轮箱走的沈阳人碰上它,四瓶也得见分晓。新疆也有一款“夺命大乌苏”,上头之后后劲也是非常汹涌。

那一辈人的回忆里,都是这些地方酒的酒香味。虽然当年的地方特色啤酒因为产能过剩而统统缴械投降,但是中国的货架上还是被多种大牌啤酒占得满满当当,中国人的胃也被啤酒塞得满满当当。仅以2009年中国人消费啤酒量为例,高居榜首的中国人把第二名美国硬生生甩出了一大截,占据了五分之一的世界啤酒消费市场。

曾经我们多爱喝国产啤酒,现在就有多困惑。前几年还如此讨喜的中国啤酒,怎么就忽然遭起了嫌弃?

手工啤酒vs工业啤酒

几年之前你去酒吧、ktv,老板会问你,“青岛还是雪花?100块一打。”而现在,你再去酒吧,老板会说“我们这特色精酿啤酒,40块一扎,尝尝吗?”

这些打着特色产品名头的小酒馆,把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词输入到中国人的脑袋里——精酿啤酒。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大大小小超市里规规矩矩的罐装工业淡啤。而中国人对国产啤酒的嫌弃就是从这开始的。



啤酒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上层发酵的爱尔啤酒,一类是下层发酵的拉格贮藏啤酒。

爱尔啤酒倾向于在更温暖的环境中发酵,并且有上百种不同的菌株,依靠不同的菌株,就可以生产出不同的口味,因此爱尔啤酒口味往往更复杂,更浓郁。

而拉格则是低温的环境下发酵、熟成,发酵过程也更加缓慢。不仅如此,拉格只与两种酵母相关 ,所以它口味对酵母的依赖度也小得多,口味也更纯净,更能集中体现麦芽和酒花的味道。

而我们热衷配炸鸡的罐装啤酒,不管是雪花还是青岛,大部分都是拉格,它底层低温发酵和发酵速度缓慢的特点使它更适合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口味清爽能让人喝的更多,所以淡色拉格啤酒就这么一步步占领了工业啤酒的市场。沿承了西方啤酒工艺的中国,当然也逃不掉这条淡色拉格工业化路线。

拉格占领了工业啤酒的阵地,爱尔就要另觅手工啤酒的活路。工业啤酒用它的工业集约优势降低了啤酒的成本,使得物美价廉的罐装啤酒成为可能,手工啤酒反而就瞄准了高精尖这一条道。

手工啤酒的热情最早在美国点燃,一向不较真的美国人对它也异常宽容。2007年,酿造商会给了手工精酿啤酒厂的定义只有三点:小、独立、传统。


模糊意味着自由。我们很难去判定手工啤酒和工业啤酒孰优孰劣,毕竟不同的配料和生产流程使双方都有可能生产出优质产品或者残次品。但是手工啤酒自由的天资意味着它可以随心所欲的创新出新奇的口味。你可能不喜欢风味标准单一的工业啤酒,但是你一定能从手工啤酒里找到心仪的一款。

90年代美国的经济热潮和10年后的经济复苏都给手工啤酒打了强心剂,让它在短短几十年里就实现了从无到有。2015年,手工啤酒占据了美国12.3%的啤酒销售量,以及21.8%的啤酒销售额。

日益加深的全球化意味着中国也逃不掉这场手工啤酒的捕捉。新一代的消费群体80后、90后早就对单调的工业淡啤嗤之以鼻,纷纷转投口味更为复杂的手工啤酒,进了酒吧就能轻车熟路的买一扎特色啤酒,临了还不忘打包两瓶带走。


一大批打着手工啤酒的酒吧雨后春笋般的肆意生长,精明的酿酒商们各个都想在中国这个大酒池里捞一把金。果啤、奶啤、黄油啤酒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商家们搞不出。多重口味再包装上“精酿”的名头,贵、独特、别具一格,像丘比特的箭一样射进了年轻人的心坎里。

千杯不醉的国产啤酒

手工啤酒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在体量庞大的中国工业啤酒的马车面前,顶多也就是一只螳臂。

偶尔追求格调你可以进酒吧来一扎精酿,但是和朋友一起撸串吹牛还是得工业淡啤助兴,在这样的场合,随便一个成年男性,即使酒量再不济,喝个七八罐啤酒也都不成问题。即使是柔弱女子,一个人也能干个两三瓶。

为什么喝不醉呢?你看看国产啤酒的原麦汁浓度和酒精度,你就懂了。原麦汁浓度是制造啤酒时发酵前的麦汁浓度,这个数值越低,意味着啤酒的口味越清爽,酒精含量相应的也会越低,但是酒味会越寡淡。而中国啤酒的原麦汁浓度往往徘徊在10°p,低的可能只有8°p。

虽然厂商们都说这是为了适应中国人寡淡的口味,不过重口的进口啤酒一来,这种说法似乎就站不住脚了。


2011年至2016年间,啤酒进口量从64203千升猛蹿到646384千升,6年翻了10倍。甚至在中国啤酒最为惨淡的13到15年,进口啤酒也一路高歌猛进。

尝一尝德国的黑啤,丹麦的果味啤酒,或者比利时当地的啤酒,不管是苦的、甜的还是辛辣的,它们的味道都比中国啤酒要更厚重一些。那些叫嚷着一个人喝一打不倒的喝酒老将们,你给他换成11.2°p的德国的古利特黑啤,看他还逞能不。

既然中国人不是接受不了重口,那为什么中国的啤酒大部分都是这么淡呢?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它便宜啊!


啤酒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密切相关,喝多少酒,喝什么样的酒,都是由兜里的毛爷爷决定的。对于商家而言也是一样,见什么人卖什么酒。

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人均收入较低,更别说还有严重的城乡收入不均衡。面对这样的状况中国的啤酒生产商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个策略:以价取胜。

中国的啤酒多便宜呢?根据中证网的报道,国产品牌啤酒价格多在2000元-3000元/吨,而嘉士伯的价格为5254元/吨,百威英博更是达到6383元/吨。

所以中国的啤酒商们,扑腾在全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里,头顶着全世界啤酒生产冠军的桂冠,却干着利润率极低的啤酒买卖。


价格不能不低,利润不能不要,两难境地里唯一的出路就是——控制成本,最终,中国的啤酒商把手伸向了啤酒生产的重要原料——大麦麦芽和啤酒花。

80年代啤酒产业的迅速发展撕开了中国大麦供应的缺口,但是那时国产大麦主要是六棱大麦,而不是适合啤酒生产的二棱大麦。之后国家虽然支持建设了一批大麦的生产基地,但是跟日益增长的大麦需求相比,国产优质大麦的供应仍是捉襟见肘。进口大麦的成本对啤酒商们本就少的可怜的利润而言,如同雪上加霜。

除了大麦,啤酒花也要进口。中国啤酒花虽然总产量庞大,但无奈品种太过单一,青岛大花(苦花)独霸70%以上的种植面积,而香花仅占12%左右。而且生产体系不完善,市场反馈不及时,得不到实惠的农民们渐渐抛弃了啤酒花这种作物。

在削减价格和削减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大米、玉米等辅料开始悄悄出现在啤酒配料单上,给急于控制成本的中国啤酒商们雪中送炭。添加辅料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使整个生产过程变得更容易控制,一言以蔽之,成本更低,但是成本降低的同时,酒色也会更清,口味更淡。

全世界都会用辅料来增加啤酒风味和控制成本,只不过中国用的多了些,用的多,必然口味就更淡了些。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见过重口进口啤酒的消费者终于开始不买账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是一句客套话,如果真把它奉为圭臬,就是低估了消费者的智商和品位。

不过,经济型淡啤被嫌弃不意味整个中国啤酒的萎靡,相比于是不是国产啤酒,酒虫们更在意的是啤酒的品质。即使是在萎靡的2015年,啤酒销量下滑也主要是经济型淡啤,中、高端淡啤销量分别增长3.3%和16.6%。

中国人有钱了,口味更刁钻了,这对于中国啤酒厂商们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他们迟早会把更贵、更重口、利润更高的啤酒灌进你的胃里。

在这方面,他们总是很有办法的。


网站地图